心脑血管疾病,因其致残率、致死率高,一直排在居民死因前三位。而这两种疾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一条蔓上的两个瓜”。专家指出,谈“心”离不开“脑”,反之亦然。
相同的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一致的。首先是高血压,无论何种降压药,只要能让血压达标,就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研究表明,血压每降低1毫米汞柱,脑中风风险能降低10%。2007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指出,降压药物的使用,能使脑中风危险率下降30%~40%,使冠心病的危险率降低20%。对于普通的冠心病患者,要求把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则要求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不过,对于同时出现脑血管粥样硬化的患者,血压过低,不利于脑供血,通常认为舒张压不应低于65毫米汞柱。其次是高血糖,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60%~70%合并糖代谢异常,1/5为糖尿病患者。吸烟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吸烟者越年轻,烟草对心脑的危害越大。
血脂异常也严重威胁着心脑血管的健康。有资料显示,北京市1984~1999年15年间,居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升高了1毫摩尔/升,相当于升高了30%。而近年,中国脑中风的发病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研究表明,血脂如果能够达标,可使脑中风的发生风险降低30%,心血管疾病则能降低更多。
治疗方案应兼顾心脑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应该兼顾脑血管。专家指出,心内科专家和神经内科专家面对的是同一个敌人,那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基本相同,在治疗上也有相通之处,其原则是: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再加上戒烟等生活方式的改善,来控制心、脑血管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使心脑同时受益。只要没有禁忌,适当的降压药、调脂药、抗血板药物都应该使用。
谈到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要强调“五个注意”:第一,无论降压还是降脂、降糖,都要达标。第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都要打“持久战”。第三,对患者要进行危险分层,患者危险性不同,治疗力度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危险因素的增加,不是简单的数学加法,1加1可能大于2。第四,不能迷信保健品。第五,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心脑血管疾病控制的基石,治疗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戒烟、限盐、适当运动、减轻体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