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六一儿童节∣宝宝中医调养小妙招

2021-05-29 10:38 来源: 汉药

自家孩子总是对吃饭不感兴趣,

时常嚷着肚子疼,肚子胀

呼出的口气也酸酸臭臭的,

稍微多吃一点就会呕吐,

大便干结黏腻,马桶冲不净,

舌苔厚,像粘着一层污垢,

甚至喉中有痰,反复咳嗽……

这些症状均提示孩子身上存在一个问题:积食。那么积食的成因有哪些?如何有效防治呢?

什么是积食?

积食是指中医的一个病症,主要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肠胃疾病。

一、乳食伤脾 小儿脾常不足

小婴儿:乳食不知自节或哺乳过量、过急、冷热不调;

幼儿及儿童:饮食喂养不当,偏食嗜食,暴饮暴食,煎炸炙煿、生冷黏腻之物。

以上种种均会使脾胃受损,受纳运化失职,宿食停聚,积而不化,则成积滞。

此时孩子往往会表现为:经常不明原因的哭闹,食欲不振,厌食,口臭,肚子胀,胃部不适,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

这种情况往往是急性起病,要暂停喂食,可适当选用消乳化食、和中导滞的药物,如保和丸、小儿消食颗粒、王氏保赤丸、消食导滞丸均有良好效果。

二、脾虚夹积

饮食不节日久或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正如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所说“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泻后,脾胃尚弱,不能传化谷气也”。腐熟运化之力减弱,稍有进食即停滞不化。如积久不消,迁延失治,会进一步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日渐消瘦而成疳症。

常表现为:神疲肢倦,不思饮食,面色萎黄,消瘦,食则饱胀不适,口气秽浊,大便干稀不调,见不消化食物残渣。

这种情况往往会存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反复难愈。此时不仅要消积化滞,还要健脾助运,可以选用人参健脾丸、醒脾养儿颗粒等调治。

三、累及他脏

积食不仅会导致脾胃方面的病变,还可以间接累积其他脏器而出现相应症状。如脾土虚弱,土不生金,中焦积滞日久化热,上炎上焦,化火生痰,会引起咳嗽、喉中有痰、鼻塞浊涕等肺系症状;肝木克土,脾虚则肝旺,易出现烦躁易怒,吮指、眨眼、揉鼻、磨牙等肝经症状。治疗时应注意有所顾及。

中医外治疗效好

1、穴位贴敷:

以莱菔子,连翘,木香,枳实,焦山楂,神曲,麦芽等消积化湿健脾药物,共研细末,调糊,敷于神阙(脐中)及中脘穴(腹正中线脐上两寸)等穴位。

2、小儿推拿:

揉中脘

胸中与肚脐连线的二分之一处,即是中脘穴位。用手掌根旋转按揉,每日两次。

摩涌泉

足底心即是涌泉穴。用拇指按压涌泉穴,旋转按摩30-50下,每日两次。

也可以根据证型选用清胃经,补脾经,清补大肠经,揉板门,推下七节骨等推拿手法;同时配合捏脊治疗。

积食

重在预防

儿科典籍《活幼新书》中述:“四时要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平时给予孩子的饮食要营养均衡、清淡易消化,尽量选择新鲜、自然、原生态的食品。饮食要规律,不能强迫进食,不宜过杂或过饱。不吃生冷、油腻、辛辣,煎炸食品,以减轻脾胃过多负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