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古人讲“一代做官九代绝”,下半句才是重点,两句话道尽世态炎凉

2021-06-16 16:00 来源: 心灵的爱情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作为古思想中的人生四大喜事,时至今日依然被奉为经典。

早在封建社会时对于没地位、没背景的普罗大众而言,如果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考上进士,那么等待自己的就是飞黄腾达了。

隋文帝下诏举“贤良”之前,古代的官员都是在贵族子弟中选拔,说白了就是身份地位高贵的人,才会被列为国家选官的对象。

而从隋朝开始才有了科举制的雏形,到了唐代时才被发扬光大。那么为什么古人要说“一代做官九代绝”呢?其实,下半句也同样十分经典,两句话道尽世态炎凉。

一、一代做官九代绝

古人特别讲究家族观念,所以一旦一个家族中有人考中进士,那么不仅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而且接下来还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家族中做官的人会为自己的家人大开绿灯,除了会提携家族中的读书人当官之外,还会让整个家族的人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而俗语“一代做官九代绝”的说法,确实让人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难道家族中有人做官,反而会让九代人“绝后”吗?

在古人的观念中自己没有儿子就会变成“绝户”,因为过去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就算是家中女儿成群也不算有后人,因为女儿早晚有一天要嫁给外人。

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荒诞,但如果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大家就能明白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无论古今,做官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清官;而另一类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