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病症复杂,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2022-09-28 20:04 来源: 小肆说健康

为了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累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应用Z值(Z-score,Z值)对冠状动脉损害情况进行评估。早在1998年美国学者发现使用经体表面积校正后的Z值可发现部分被认为冠状动脉正常的川崎病患儿,并将Z值≥2.5定义为冠状动脉扩张。

2002年日本学者提出冠状动脉扩张的评估与体表面积有关,随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了不同的Z值计算方法以更加科学地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2017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川崎病诊疗指南更新了冠状动脉异常的定义,指出Z值≥2即考虑冠状动脉扩张。

2013年国内学者报道了采用BSA、主动脉根部内径等多种校正方法计算的健康儿童标准化Z值,为我国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Z值的临床推广提供了依据。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方便临床医生使用的Z值计算系统,Z值的应用也未形成共识。

川崎病患儿的预后及长期管理与冠状动脉受累程度有关,因此早期辨别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尽早给予恰当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近年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研究成为川崎病领域的一大热点。

3、川崎病流行病特征

川崎病主要见于5岁以下儿童,易累及冠状动脉,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本病自首例被发现以来,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报道了川崎病的发生。亚洲儿童发病风险较高,尤其是日裔儿童,韩国、中国居后,近些年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日本1970年发病率为10.1/10万,2018年增加到359/10万。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