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私家定制的“文字零食”

2023-01-07 10:14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北海日报

河南作家冯杰的集子《说食画》,望文可以生义,主要题材是美食,还有与之相关的画。自写,自画,文字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最近为我的美食集做收尾工作,找来一些相关书籍阅读,梁实秋和汪曾祺的美食著作,《随园食单》,人邻的《找食儿》,王族的《食为天》和冯杰的《说食画》。《找食儿》是一部诗意浓厚的美食文章集,每一篇都是一首长诗,读之甚悦。《食为天》前一两年读过,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让读者大开眼界的异域风,其文朴实无华,不排兵布阵,不拿腔捏调,见素抱朴,写得踏实,读得也踏实。

《说食画》写的是作者居乡村时的日常饮食及所见闻,具有私人性,可以取别名为“私家定制文字零食儿”,一颗萝卜白菜、一碟小吃、一只老鳖、一枚杏子梨子野瓜浆果、一个传说掌故、一字一语,用一笔一墨勾连人情世故、乡野风俗、亲情友义,博约古今、中外,可谓“小文章,大春秋”。文章体量亦小,一篇几百字,几段话,甚至几个字。读起来不费时,也不太耗精气神,意在言外,妙趣横生。

作者写槐花,写酵母,写的是对母亲的怀念和赞颂。写面灯展,热豆腐,写的是世相人情。写白老虎汤,写吧嗒杏,写的是一个乡村的隐秘村事……他也戏谑,也调侃、讥诮。初读想笑,再读想哭,原来,他的文字内里潜藏了人类的高层级情感——悲悯,比如《蕨的避让》《饺子》《大盘荆芥》《馇食》。《馇食》里先写姥爷笑骂他像猪一样馇食。又写道,说白了,馇食就是抢食。从调侃一路写到端庄沉重。他也写最近的“历史”,语不破,点到为止。如《忆苦饭》《食堂菜》。

写美食,一不小心就会写成菜谱。《说食画》不是菜谱,是诗,是戏剧。世相人情、生之酸辛,舌尖之香之苦之甜……尽在其中,当然,更让人感佩的,是生动的人性之美。这美,高于寡淡的生活和酸甜苦辣咸的味道。

作者的文字静如秋天的湖面,内里情绪又如千军万马在奔腾。让你伤感,让你愤懑,让你喜悦,让你泪流满面,让你仰天长叹又无可奈何……他可以轻易给你牵进来,或说你被轻易牵进去,随他的文字喜怒哀乐。他是写意高手,其文,抬眼见留白,低眉见留白,意在字外,旨在言外,你品吧,认真细品,能品出多少,随你意。

风趣幽默是段位极高的风格。冯杰的文字就占了幽默风趣的风光,是故不俗。其幽默不显山不露水,稳稳走着,突然就旁逸斜出那么一两句闲笔,能让人笑死。忍住不笑,再想想文字,还是要笑,真是不想让人活。他写一种小瓜,叫马宝蛋,“用瓜盛酒,古人风雅到极致:清新、自然、乡土……至今,在宴会上,我还没见过谁敢用一只瓜去与贵妇人碰杯的(那一定是另一种瓜,名叫傻瓜)”。

除文章本身自带幽默气质,他还善于大词小用、小词大用,造成对词语日常认知上的错位和偏差,往往无意中成就忍俊不禁的笑果。比如,他说自己的书,写了“筷子头上的阶级斗争”。某月某日,郑州,我和冯杰同桌午餐,同桌而食者另二人,葛一敏和楚些。若说交情,以后作文,可记作同桌吃烩面之交情。我当时正减重,不吃这也不吃那,矫情得不得了。食色,性也。见美食而不食,应算作另一种暴殄天物。关于减重,冯杰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以为,与其忍不吃之苦,不如顺其自然,想吃就吃,减重带来的快乐未必大于美食带来的快乐。细品味,极智慧。我似乎并没有吃什么,一直在乐,还没回到家就饿了。冯杰一张嘴说话,就是不动声色的幽默,他自己不笑,让别人笑,笑得吃不得饭。都说“文如其人”,就风趣幽默这一点上,没说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