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饭插上乡愁“翅膀”销四方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淄川区返乡青年王昆注册成立公司,让当地饮食制作技艺焕发生机
农家饭插上乡愁“翅膀”销四方

老太太们正在蒸年糕。冬日,叶落草枯。走在有点荒凉的南山上,突然,一阵阵鸡肉香、年糕香、酥锅香飘入鼻孔。
寻香找味。柴门上一副鲜红的对联映入眼帘:南山坡上榆钱多,榆钱树下余钱落,横批:财吉年高。这时,从柴门中走出一个胖墩墩戴着眼镜的小青年,满脸洋溢着笑容。
“来得正好。尝尝这一锅刚出锅的年糕,米黄枣红,黏黏的、香香的。”一层层笼屉被端下来,室内蒸汽氤氲,香气弥漫。说话的小伙子叫王昆,是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泉头村人。“别看这里偏僻,现在却是最忙碌的时候。”可不,不大的空间,有做年糕的、蒸椒麻鸡的、煮酱香扒蹄的,就连室外的榆树下,都摆放着一行行酥锅,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呢。
“这不,济南的一家企业,一下子就定了1000只椒麻鸡、5000斤年糕,正忙得连轴转呢。”王昆介绍。
小时候吃的农家饭,到了王昆这儿咋就成了赚钱的食品?王昆说:“这还得靠俺妈呢。”王昆的妈妈、正在烧火的徐玉珍听见儿子的话,站了起来。徐玉珍说,2014年春节前,她蒸了一锅年糕,儿子王昆就送给了一些城里的朋友,没想到,大家伙儿吃着好吃,都回来要。徐玉珍又蒸了几锅,都被抢光了。王昆觉得这是个好事儿,就对妈妈建议:妈,要不咱就蒸年糕卖吧。结果,当年家里的黍米全蒸成了年糕,都卖光了。
第二年春天,王昆就发动周边农民多种了些黍米。并给年糕起了个挺有特色的品牌名字,叫“老太太蒸的”,没想到一炮打响,行销全国。可不就是“老太太蒸的”,王昆卖的年糕,开始就是十几个老太太用手工做、用木柴蒸。现在,年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已经有4个加工点,有100多位老太太在家门口就有活儿干,有钱挣,最大的年龄都87岁了。
“现在做吃的,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有情怀、有乡愁的农家饭,还是最能触动人心。”王昆说,自己这个80后,过去是一心想逃离农村赚钱,但看到母亲蒸的年糕这么受欢迎,一下子唤起了他乡村的记忆闸门。咸菜,叫“咱娘腌的下饭菜”,瓶子一装,就唤起了离乡人乡愁的情怀。“要让农家饭插上文化‘翅膀’,让新时代的乡村‘乡愁’饭走出去。”
王昆所在的南山位于村南边,前些年,兴农家乐的时候,山上开了十几家饭店,后来因多种原因,饭店都不景气。王昆一家也在山上开了“葡萄兄弟”农家乐庄园,园子里有许多榆树。如今,饭店的食客少了,他们就在山上散养了一大群山鸡。“能不能用这些鸡搞些深加工?”王昆想到做到。考察市场,用花椒、辣椒为作料,包在鸡腹中蒸,花椒、辣椒的味渗透到鸡肉中,味道鲜美,取名椒麻鸡,没想到投放市场后,订单是一个接着一个。酥锅是当地传统的过年菜,原来的配料都是厨房的边角余料,现在的酥锅配料都是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农家产品。酱香扒蹄也是春节常备的年货,王昆都进一步进行挖掘、加工、包装,味道还是多年前的那个味。
为此,王昆专门注册成立了山东在地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将农家的家常便饭,赋予文化味儿。如今,年糕制作技艺、古法肴鸡制作技艺均成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昆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昆还建起了直播间,专门打造了自己的代言人“榆嫂”,全程现场直播食品的加工过程,吸引许许多多的食客,找到了乡愁情怀。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闫盛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澎 新冠疫苗、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要不要都打?三位医学专家详解
-
每 可吸入式新冠疫苗来了 "阳康"需六个月后接种
-
2 首个国产“救命神器”获批!打破国外垄断
-
小 什么是“白肺”?发生了白肺会有啥感觉和表现?一文科普下
-
澎 为什么说病毒是人类的“盟友”?
-
彩 乙类乙管有哪些
-
第 地方、国家目录均未纳入,同仁堂王牌牛黄清心丸为何被踢出医保
-
阳 昆明送子鸟:男人也有最佳生育年龄,快看看你错过没
-
时 国家医保谈判现拉锯战,辉瑞谈判数小时,新冠药Paxlovid因报价高落败
-
小 “三甜伤肝,要少吃,二苦养肝,要多吃”,你吃对了吗?不妨看看
-
澎 阳康体检套餐热销:CT检查量创新高,有无必要?
-
小 丹参的“黄金搭档”,坚持喝下去,或能活血溶栓,建议收藏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