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 春盘中的长生佳蔬
韭菜于9世纪传入东亚和南亚各国,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人们都吃韭菜。德国、荷兰、奥地利等欧洲国家有野韭菜。野韭菜的中文名是熊葱,因为熊喜食而得名。熊葱的叶子短而宽,长相跟中国韭菜大不相同,味道却十分相似。有些欧洲人会将其涂抹奶油后生吃。


韭菜炒河虾和韭菜合子
4 大俗大雅集于一身
韭菜既是高高在上的祭祀用品,又是百姓餐桌上的普通蔬食,于庄重圣洁中透出朴素、清新之气,历来被视为大俗大雅之品。作为中国原产蔬菜,韭菜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而悠久的联系,由此引发的情感积淀也十分深厚。
在关于韭菜的典故中,韭菜被赋予清贫、清高之意。如《南齐书·庾杲之传》:“(庾杲之)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菹、沦韭、生韭,杂菜。或戏之曰:谁谓庾郎贫,食鲑常有二十七种。”就是说,庾杲之很穷,从早到晚,顿顿只好变换花样用韭菜下饭——把韭菜做成腌菜,把韭菜煮熟或者直接生吃。因为韭和九谐音,三九二十七,有人就笑话小庾下饭菜有二十七种。清代的《红楼梦》中,清高的林黛玉替贾宝玉写下“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经典诗句,也体现了一种朴素清雅的情趣。
杜甫的“夜雨春韭”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许多诗人在抒发怀念朋友的感情时,都会用到“夜雨春韭”的典故。比如宋代艾性夫的“下秧已觉齿生津,坐想堆盘雨夜春”,明代倪敬的“杜陵风味曾同赏,雨夜悠悠入醉乡”。“剪韭”也成了一些亭、轩的雅号,如剪韭轩、剪韭亭等。南宋时,陆游堪称是写韭高手。他诗句中写及的韭菜的意象可谓姿态万千,意蕴丰富,如“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雪晴蓼甲红,雨足韭头白”“黄耳蕈生斋钵富,白头韭出客盘新”等。
韭菜除了在祭祀、文学等领域出演重要角色,在民俗等文化领域中也有一定地位。尤其是在农耕文化中,类似“苔下韭,花下藕”“六月韭,牛不瞅”的农谚更是层出不穷,凝聚着农人的智慧。“十月的韭菜——老了”“割韭菜不用镰刀——胡扯”“城里人把麦苗当韭菜——不识货”“炒韭菜放葱——白搭”等歇后语,更是彰显乡土情趣。

《韭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