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发展庭院经济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当时的物质条件也很难与今天相比。“根本没有买卖米粉的说法。”张发珍说,米粉制作多少,全看当时自家粮食的产量。因此,对于当时普遍贫困的村民来说,米粉产量都很少;再加上农忙,庭院里更是杂草丛生,柴草、农具都是随意摆放,“方寸地”并没有发挥价值。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变化得太快太大了!”张发珍感叹。如今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大部分人家拥有轿车或摩托车,出行方便。甚至村里的土地集中流转给合作社,水稻、水果、蔬菜、养殖层次分明,村民不用外出也能挣钱,甚至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
“方寸地”变“增收园”。在政府的引导下,杨柳村利用庭院制作米粉不再是自家食用,而是形成村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多彩庭院盘活“微经济”。玉屏自治县多地早在几年前就探索农村“庭院经济”盘活房前屋后闲置资源,摸索村民增收新方向,促进和美乡村建设。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移步闻香。在平溪街道舞阳村刘湘琴家的庭院中,各类绿植尽情舒展。透过老屋的大门,多肉、仙人球、玉树立于木屋墙角;栀子花、绣球花、三角梅居于庭院一隅;甚至二楼的梯子上,都摆满了各种兰花,微风吹来,香满庭院,让人心旷神怡。
“别看这巴掌大块地,产生的效益非常不错。”刘湘琴说,庭院虽小但作用不少,花草种植既能观赏,也能售卖,还能更好地提升人居环境。
如今,在玉屏广大乡村,农家庭院正承担起多样功能。有的开农家乐、办民宿、弄采摘园,有的开小超市、修理店、家庭作坊,这些综合种养、手工等多种生产方式的家庭经营形态,演绎起多彩角色。
留住乡愁留住美,庭院经济助振兴。回得去的故乡有着看得见的未来,多彩庭院正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人们相信,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玉屏的庭院经济将为本地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实现富农兴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