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觅“钱”景
本文转自:临沂日报
胡发科:
“桃花源”里觅“钱”景
□临报融媒记者 汤婷
谷雨时节,兰山区李官镇后湖村的1200多亩桃园到了坐果的关键期。“现在桃园的条件好了,合作社把电扯到了地头,还铺了水肥一体的管道,干起活来比以前省了不少劲。”村民一边忙碌一边夸变化。
李官镇素有“沂蒙桃花源、临沂后花园”的美誉。后湖村遍栽桃树,但多以老品种和老技术为主,果农们也为水电、运输、销售“三难”发愁。这些情况,随着胡发科担任后湖村党支部书记以后,逐渐有了改变。
胡发科担任云泊湖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后湖村党支部书记以后,面临乡村振兴大课题,感觉身上担子特别重,盘算着改造老果园、更换新品种。后湖村党支部遵循“支部主导、群众参与、盘活资产、集体增收”原则,领办临沂云泊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胡发科任理事长。他坚持“软硬兼施”“内外兼修”,全方位提升后湖的种植产业发展。
为改善果园基础设施,后湖村集体出资100余万元,为果园架设农电4000米,实施水肥一体化200余亩、引水上林灌溉面积600余亩,还修建了生产路、搭建了农用车大棚,曾经困扰果农的水电问题、运输问题得到了解决。
为推进果树品种升级换代,在胡发科的推动下,合作社借助上级扶持资金,投资800万元,建设了80亩“云泊农业示范园”,进行新品种试验。“我们和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开展了17个桃树新品种的种植试验。”胡发科告诉记者,他们计划对这17个品种进行比较,最终选出部分优质品种在村里推广种植。
“我们的目标是把后湖的果蔬产业发展壮大,既包含桃、梨、杏等传统陆地水果,又包含暖棚这样的高效农业,可以满足市民或游客一年四季的采摘需要。”胡发科说,基于此目标,合作社在示范园建设了6亩棚栽樱桃技术示范区、8亩连栋葡萄高垄栽培技术示范区、10亩露地珍珠油杏采摘园区、6亩生态农法光温果蔬大棚,以及火龙果、百香果示范种植区。
这么多的品种,如何确保种好呢?胡发科深知技术是关键。他邀请农业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定期开设田间课堂,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十余人。合作社还拓展建立线上网络销售渠道,通过实地考察,找到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购买方。
“未来,我希望把后湖的桃园发展成为集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让桃园不仅成为后湖老少爷们的致富园,也成为临沂市民的‘桃花源’。”胡发科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