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大家建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彭丽 孔令相 邓洪涛 徐峰)5月24日,晴隆县沙子镇三合村几处村民家新房子的建设工地很是热闹,村民易应来施展着自己的土木手艺,正在其中一处工地砌着砖墙。“我家的房子几天前就修好了,现在是帮同村好友李益学家建房。”
2022年起,沙子镇在6个村(社区)启动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工作,对村民的庭院、菜园以及村容村貌等进行提升改造。
“近年来,三合虽已脱贫,但受发展条件所限,居住环境离美丽乡村还有差距,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个大好事情。”三合村党支部书记王建说。
但在启动资金问题上,大家犯了难。
王建曾经做过建筑工程,他算了一笔账:按每家5个工人的施工标准,每天工钱要2000块。按每户一天的工期来算,全村55户村民实施改造,仅工钱就要11万元,还不包括水泥、沙子、钢筋、砖头等材料的费用。
“既然是试点,那就干出点三合的劲头来。”王建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
在三合,要决定什么大事,开群众会是最常用的方法。当时三合十三组提出要建一个凉亭。
“没问题,村里出沙子、水泥、砖块,你们组出木材,同时投工投劳一起建,愿不愿意?”在为此召开的群众会上,王建问道。
“当然愿意!”十三组的人立刻回答。就这样,群众会上,十三组凉亭修建一事顺利敲定。
“对呀,村里不大包大揽,也不大拆大建。谁来建,建成什么样,村民说了算。”
王建与村干部们商议后确定,三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群众主体、一户一策”的原则,改造工作推到哪家,哪家的亲朋好友齐上阵,投工投劳,最大限度节省劳动力开支。
同时,镇里负责提供水泥、钢筋、砖头等必备材料;村里召集石匠、泥水匠、木匠作为“施工队”,也是“设计师”,充分利用每家每户的废旧物品,变成装饰品、鱼池、菜园、花坛……大家的建设热情顿时被调动起来。
易应来家的“旧房改造”成为三合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批响应者。
“我会建房,邀三五个有手艺的朋友一起出力,房子三天时间就改造好了。”易应来边干边说。
“村民决定、村民干,这批房子建好后,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就差不多结束了。”三合村仅花14.9万元就完成了市场价近80万元的工程量,大家齐心合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王建和村民都颇有成就感。
在群众的积极响应下,沙子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迅速在6个试点村(社区)铺开,平均每户改造速度从最初的4天缩短为3天,整体工作仅用3个月就圆满完成。
“沙子镇花小钱办大事的经验在全县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让群众变成真正的参与者、建设者,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晴隆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昌益说。
“再用一天李益学的房子就改造好了。”易应来显得有些迫不及待,“自家的新屋还等着装修呢,想想都高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