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亩盐碱地能否再造一个“大国粮仓”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中国科学家发现首个作物耐碱性盐的重要基因
15亿亩盐碱地
能否再造一个“大国粮仓”
中国科学家发现首个作物耐碱性盐的重要基因。近期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的这一重要科技成果,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它意味着,从现在起,人们将可以利用分子育种手段,显著提高多种农作物的盐碱耐受性。
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的公报显示,我国耕地面积已达19.14亿亩。而此前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盐碱地规模竟与之同一量级,达到近15亿亩,约占世界总量的十分之一。
“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近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盐碱地视作后备耕地的“头号种子”。
我们为什么需要更多耐盐碱农作物?向盐碱地要粮食,究竟有多难?与它“打交道”有什么讲究?近日,记者采访了上述科研成果的发布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及其团队骨干成员,并在东海之滨的浙江窥见了改良盐碱地种粮的“硬核实力”。
盐碱地能种什么粮
“你看这白茫茫的一片,好像下了雪;但它不是雪地,是盐碱地。”在中国水稻所,记者遇见了前来讲座的谢旗研究员。他从手机里翻出了一张几年前摄于新疆阿克苏的照片。
原来,随着淡水资源紧缺、化肥过量施用和气候变化加剧,大量易溶性盐类随水分蒸发,在土地表层集聚。“土壤盐渍化”趋势令人揪心。预计2050年,世界一半可耕土地都要遭此影响。照片上那抹白,不是别的,正是结了晶的盐。
据测算,每改良和耕种1亿亩盐碱地,能为中国增加100亿公斤以上粮棉油产出。可见,18亿亩耕地的“生命红线”之外,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足以成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金钟罩、铁布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