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撑开10万农户“致富伞”
新技术传播不保留不收费
5月12日上午,在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大会议室里,97名衣着朴素、脚上还沾着泥土的菇农正认真地听台上讲课老师的分享,不时有菇农掏出手机拍照。3个小时的课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这堂课由许万昌在微信群发起,很快收到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菇农的积极报名。许万昌讲授了反季节平菇的栽培与管理技术要点,作为“菇二代”,许万昌的儿子许德滨讲解了食用菌栽培管理中如何运用机械化代替人工。上午的课程结束后,许万昌又来到堂邑镇闫洼村菇农杨德全的平菇大棚内,实地调研反季节平菇的生长状况。
像这样的活动许万昌每年都要组织几次,与其他活动不同,许万昌有自己的一条“三不”底线,“不收费、不给企业站台、不宣传农资类产品。菇农免费参加,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技术、心得。”许万昌摆了摆厚实的大手说。
每次听说许万昌要组织召开研讨会,有不少与食用菌生产相关的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表示要赞助,都被他拒绝了。“我们组织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讨论蘑菇品种的选择、栽培管理技术,展示干得好的种植户的创新方法,替厂家卖东西的事儿咱不干。”许万昌有着自己的坚持。
冠县定远寨镇菇农李树旭是许万昌的“粉丝”,20年前,李树旭刚刚开始种平菇,在自繁菌种时出现了杂菌多,成品率低的情况,有种植户建议他重新繁育。后经人介绍,他联系了许万昌,许万昌笃定地告诉他重新严格灭菌即可。李树旭半信半疑地按照许万昌的说法去做,当年平菇长势良好。“如果当时选择重新育种,不仅费工费钱不说,还耽误了平菇生长的时令。”李树旭言语里对许万昌充满了感激和钦佩之情。
繁育推广平菇新品种
许万昌家的客厅更像是个菌种繁育室,一个自制的无菌接种舱摆放在客厅里。打开头顶的照明灯,许万昌对手部进行消毒,随后将双手伸进了接种舱,点燃酒精灯,用细长的铁丝从母种试管里挖取一小块母种放到营养基里。这些营养基长出白色细腻的菌丝后再移植到棉籽壳等菌料中,经过一个多月的繁育变成了种植户所需的菌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