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撑开10万农户“致富伞”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菇王”许万昌40余载专注食用菌培育
小蘑菇撑开10万农户“致富伞”□ 本报记者 高 田
本报通讯员 张振祥 张之超
许万昌是谁?他是高级农艺师、“齐鲁乡村之星”、省级科技特派员,而在聊城市食用菌种植户看来,62岁的他也是菇农、菌友心中的定海神针、名副其实的“蘑菇大王”。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打电话给他,总能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在许万昌的带动影响下,聊城市东昌府区及周边县市区约有10万个食用菌种植户靠蘑菇增收致富。
勇做首个“吃蘑菇”的人
1981年,高中毕业的许万昌四处寻找改变贫穷面貌的路径。“可以考虑发展食用菌栽培。”东昌府区闫寺街道周店村一位包村干部的话,让许万昌与食用菌结下不解之缘。
“改革开放不久,农村都很穷,除了偶尔见过野生蘑菇,平菇、银耳这些食用菌都没见过,更别说怎么栽培。”许万昌回忆。
为此,他自费去上海农科院和福建古田等地参观学习,带回了有关食用菌培育的文字资料,勇做第一个“吃蘑菇”的人。1981年夏天,许万昌尝试种植银耳,当看到宛如菊花的银耳长出来时,许万昌信心大增,决定当年冬天种植平菇。
许万昌和家人靠双手挖出来一个100多平方米大、一米深的地下土棚,当年投料一万五千斤。“为了摆放菌料,我自己动手做了四层的架子,平菇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就靠着一根扁担去水井里挑。”当年冬天,许万昌的第二次试验有了收获,平菇长势喜人,冬天很少见到鲜菜的市民对平菇十分感兴趣。“除去成本,这一棚平菇挣了1600元钱,更重要的是,这说明发展食用菌栽培这条路走对了。”
依靠平菇栽培,许万昌很快成为村里的首批“万元户”。在许万昌的带动和影响下,他所在的周店村有十多户村民开始跟着学种平菇。周店村也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专业种植村。2005年,全村平菇种植户投料达700万公斤,一百多户村民因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周店村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百强村”,逐渐辐射带动周边十几个村子发展起食用菌种植产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