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日光浴和肥胖都可能致命 但人们似乎并不在乎
全世界的烟民可能都知道,“吞云吐雾”是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但却明知故犯;身材肥胖的人在了解肥胖可能致命后,却从未真正去减肥;在太阳下曝晒会增加罹患皮肤癌的风险,但为了所谓“健康色”肌肤而衷情“晒黑”的人,却乐此不疲。为什么人们明知这些“恶习”的危害,却似乎毫不在意呢?
这确实颇让人费解。不过,近来科学家已找出人们“积习难改”的许多原因,并正在集中力量寻找解决之道。这些原因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叛逆心理、社交认同的需要、对危险本质的一知半解、个人的世界观、对不良习惯自圆其说的能力以及因遗传基因造成的上瘾倾向。
了解这些原因后,你可能认为人类根本并不向往长生不老,而是宁愿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辛迪·嘉丹说:“我们发现,人们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危险,而是或多或少都有些‘鼠目寸光’,只注意到眼前和不远将来的生活质量,而不做长期性考虑。”
为了了解在人们眼中哪些行为危险而致命,嘉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于1994年和2005年先后两次调查了阿尔伯塔地区的1200名加拿大人。许多受访者都承认吸烟、饮酒、日光浴等生活习惯最“危险”。
例如,当被问及酒后驾车问题时,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这种行为会伤害自己或他人。按照常理,当人们知道吸烟和酒后驾驶都能带来致命后果时,他们应该马上放弃这些行为习惯。但是嘉丹表示,即使知道这些常识,人们仍会“不知悔改”,继续为之。
“人人在做,我亦从之”
对此,嘉丹解释,有几个原因导致上述这些看似反常的表现,其中一个就是,当一种行为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时,人们会对其“趋之若鹜”,即“人人在做,我亦从之”。
“我当然知道这种行为对我不好,但在我个人的社交圈子里,大家都这样做。如果我不做,我就会不合群,就很难让身边的人们接受我。”嘉丹这样推理人们的这种普遍心理,“最后人们就会使这种行为合理化。在想要融入社交团体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说服自己接受一些不良习惯。”
你是否如烟囱般疯狂“吞云吐雾”,或像猪一样暴饮暴食却能泰然处之,原因可能是你的所谓“个人经验”,为坏习惯提供了支持。例如,你会说,“抽烟不会有什么危险”;或者“我祖母抽了一辈子烟,照样活到90岁”。
2004年嘉丹发现,压力超过吸烟,成为人们心目中最致命的生活习惯。“近来大部分人把有压力看作一种荣誉和褒奖。”嘉丹说,他们全然不理会压力可能引起的身体损害和对家庭关系的破坏,“人们常常将压力作为一种成功来自夸。”
外部环境是“帮凶”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在养成坏习惯方面起着“帮凶”的重要作用。例如,如果你知道你所有的朋友都通宵“开夜车”,每天在海边享受“日光浴”,或者工作间歇时大量抽烟,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将左右你是否会参与其中。
终日懒散在家的人沉迷于电视节目,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是主要原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健康学院的安德里亚·基兰说:“我们告诉人们,他们需要拥有更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出去走走,而不是整天窝在沙发上当‘电视土豆’。然而事实是,在某些地方,如果你外出散步,可能立马就会置身于交通混乱或其他暴力事件中。”
专家们认为,成功地发起倡导健康生活的活动,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多种策略。“世界上不存在某种单一策略,能彻底改掉人们所有的坏习惯,因为我们不可能研制出健康行为习惯的疫苗。”基兰说,“我们必须有所创新,必须和各行各业、不同群体的人们并肩作战。”
“恐惧”能改变顽固态度
你感染某种疾病的可能性,死于某种物质或活动的可能性,通常总是以百分比或比率等数字形式见诸报端。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埃伦·皮特斯发现,在阅读同一条信息时,擅长处理数字的人们与那些对数字毫无概念的人们态度迥异。虽然“数字不会说谎”,但后者却更信服于诸如“致命”一类令人产生恐惧的词语,“用数字说话”对他们毫无用处。
对癌症的恐惧能使这些人改变对吸烟的态度,并开始重视某些特别的癌症。皮特斯表示,这是因为情绪在许多选择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她认为正是因为情绪的原因,美国遗产基金会和其他戒烟运动发起的所谓“真相”活动,才能成效卓著。
“真相”活动的广告宣传板展示了内容骇人的图片,如流血的大脑或发炎的心脏,还配以香烟充当“元凶”的文字说明;一段视频宣传片显示了一个躯体如人般大小的老鼠走在地铁站里,猝然瘫倒在人行道上,同时字幕提示香烟中含有灭鼠药。
美国遗产基金会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他们发起的“真相”活动,2000~2002年,吸烟的美国年轻人总数下降了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