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老人言“春捂秋冻”有道理,可天气这么热,我们如何“秋冻”?

2021-08-09 11:58 来源: 复禾健康

立秋,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一到秋天,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就是“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旨在春天要注意保温,秋天注意不要急于增添衣物适当的“冻一冻”,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更有利于预防疾病。

那么“秋冻”对人有什么好处?

《内经》有云:“一年四季之中,大自然的阳气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此循环往复。”进入秋季之后,气温转凉,大自然阳气开始潜藏,人体阳气也应该随之转入收敛状态,因为只有很好地收藏,来年才能有生发的基础。

从现代医学来讲,在秋季气温下降的过程中,穿单薄点,身体还能经受寒冷的锻炼,提高耐寒能力。人们只有逐渐增加衣服,才能使机体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到了冬天就容易适应温度,避免感冒发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但“春捂秋冻”还是要注意气候变化,适当掌握,才能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如何正确进行“秋冻”?

“秋冻”听起来简单,但“秋冻”并不是无条件的不加衣服,让自己“冻着”。在气温不低于20度时,让身体适当地“冻一冻”,就能达到“秋冻”的目的,随着气温下降,可根据情况适当添加衣物,但是当气温降到15度以下,持续时间两周以上,就一定要穿上秋冻保暖的衣服了。三个部位避免“秋冻”

颈肩:颈肩作为大脑和躯干的间接处,寒邪入侵会有很严重的健康隐患。肩颈就像人体的十字路口,寒气向下容易导致上肢血液循环不畅,引起肺部不适,出现感冒、支气管炎、肩部酸痛、颈椎僵直等情况;向上又容易影响脑部供血,导致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等疾病发生。

腹部: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也是不能“秋冻”的部位。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影响营养吸收,还会造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脚:俗话说“病从寒起,寒从脚生。”脚是人的第二心脏,也是中医经络、穴位汇聚较多的地方。所以在“秋冻”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脚部冷到,如果脚部受寒,很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女性也很容易影响月经,引起宫寒、痛经等症状。

虽然“秋冻”有益健康,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一般你来说,患有鼻炎、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的人群、体虚的老人、体寒的女性患者以及儿童等人群都不宜“秋冻”。

来源:复禾健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