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年俗韵悠长
年俗文化大餐,当属除夕夜更盛。年夜饭吃过,父亲给爷爷酾一杯温热的烧酒相敬,拿出自制的胡琴拉几曲。他还会呷着福茶,盘点着一年的收获,述说着来年打算……男士和小朋友们掌灯、上香、打火塔、燃放爆竹,还在院子里撒上星星大小的冰块,美曰“种星星”。母亲开始剁饺子馅,菜刀与案板碰撞发出的咣咣当当的声音,与时而响起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构成除夕夜交响曲,迎接雄鸡来年的报晓。母亲说,大年三十晚上剁饺子馅,能够添加年的味道,增强节的气氛。是的,在没有电视和春晚的岁月里,剁饺子馅的响声,家人的笑声,父亲的胡琴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谱写了乡村年夜特有的美好乐章。难怪母亲把剁饺子馅上升到浓郁过年气氛、营造团聚景象来对待。一家人听着生活创造的别样交响乐,沉浸在“今日一夜连双岁,明朝五更分二年”的过年文化氛围之中。
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门(本姓氏家族,也称自家),初三以后走亲戚。大年初一,早起四季勤,天还不亮,就争先放响村庄的第一声炮仗。喜鹊似乎善解人意,起了个大早,争相道上首句祝福;在硷畔的墙头上,唱响新春的第一支歌。小孩被迎春的鞭炮声叫醒,起床洗脸,拜长辈。孩子们要严肃地面对长辈,边作揖,边问候长辈“康健”,长辈回复“娃娃青生”。早上的饺子中,要包上硬币、瓜子仁、福茶叶等寓意吉祥的小物品,吃到的孩子自然心生快乐。
早饭过后,孩子们悉数聚会到大伯家拜年。司职老师的大哥,让每人轮流诵歌谣、吟古诗唱民歌,之后他会吹奏几段口琴曲,再小心翼翼地抱出“洋小戏”(留声机)匣子放唱片。大家在其乐融融中,听着《正月里来是新年》《二月里来龙抬头》,“正月十五雪打灯,扭起秧歌迎开春,嘿,扭呀扭……”的歌声,舒展着一年少有的快乐心情。年味随着阵阵乐曲,回荡在小村上空。
家乡过年的文化雅韵,把人们的碎片化生活串成了习惯、串成了忙碌、串成了快乐,串联成一条时而溅起朵朵诗情画意浪花的小河流淌千年,流入了新时代,带着人们的梦想流向远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