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失眠抑郁患者的心灯——冉冉新书《催眠师甄妮》分享会举办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罗晓红
4月16日下午,重庆市作协主席冉冉受邀携最新力作《催眠师甄妮》做客重庆精典大讲堂,与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永东、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姿、心理咨询师催眠师陈欣、汤朝千及现场读者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与自我疗愈的深层次对话。

《催眠师甄妮》是冉冉历时10年,多次深入乡村、社区、医院、心理咨询工作室进行调研,跟多位催眠师、心理咨询师、医护工作者和睡眠障碍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搜集一手素材后构想出这部作品,数易其稿苦心打磨而成。她借助催眠、心理治疗的窗口,生动展示了世纪之交城市化进程中的丰富世相。本书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人们的缺失和遗憾,也为个体进行自我疗愈及精神觉醒提供了范本。书中众多难以想象的鲜活细节,以及精练简洁的表达,呈现出一种诗性与智性相融合的美感。

分享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姿主持。会上,冉冉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当我得知中国失眠及抑郁疾患人数接近1亿,全球近1/3人口存在睡眠问题时,深感震惊,失眠已成为当下的流行病”,调研中,面对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及其沉重的身心负载——焦虑压抑恐惧无望,作为调研者心情也难以平静,“访谈范围的扩张迫使我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去琢磨患者的生理心理病理和工作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正是对这个人群的长期关注使她产生了创作冲动。冉冉坦言,“我的第一稿很多内容都来自调研中获得的鲜活人事。自己对第一稿不太满意,原因在于虽做了大量调研,但并未透彻理解失眠与催眠,并未构想好笔下的人物及其命运。在第一稿中,甄妮主要是自己和其他患者的见证倾听者,尚不具备助力他人的精神能量和专业支撑。而在定稿中,爱与催眠的因缘使甄妮得以重构并融入他者的体验,获取了自救和救人的信力,走上了寻求践行人生意义之路,不再被现实的喧嚣混乱裹挟,实现了心灵的救赎。”救赎心灵,正是冉冉这部新作意义生成的一个关键指向。冉冉笑言,“这本书看似写的是催眠师甄妮的故事,却又不只是甄妮的故事。作品还潜藏着从女性视角出发,更为宏观地关注社会转型与人物精神嬗变的意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