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也变得生动有内涵了!”(网上中国)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云”上传播、增收致富
“农产品也变得生动有内涵了!”(网上中国)

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快扶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当地历史悠久的苗绣蜡染传统“非遗”技艺开办苗绣蜡染生产车间,将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助力苗族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图为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直播间,村民展示苗绣蜡染产品。
史开心摄(人民图片)
一亩方塘、一片茶园、一座石桥、一台社戏、一道美食、一门工艺……互联网平台上,乡村题材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少人用鲜活的视听语言生动描摹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及田园风光。近日,农业农村部、工信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创新发展乡村数字文化。专家认为,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促进更多高品质、多样化的乡村文化内容“上线”,加大新技术在乡村文化旅游中的应用,可以让传统乡村文化资源焕发勃勃生机,也让更多乡村特色产品走向全国。
“数字农家书屋”人气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公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61.9%,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08亿,占网民整体的28.9%。如今,多地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展馆等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加大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惠及更多人。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石桥村村民李女士来到该村文化礼堂,在“浔礼e家”文化信息平台前熟练地点击屏幕,打开“文化讲堂”视频节目观看。“我认真看了好几遍《女驸马》的戏,打算跟朋友排练这个节目,准备在文艺汇演上展示。”李女士说。据悉,“浔礼e家”平台开设“网上礼堂”“网上书吧”“文化点单”“文化讲堂”“村歌嘹亮”“家风家训”等栏目,丰富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就拿剪纸爱好者丁先生来说,他提到“浔礼e家”连连点赞,“以前要跑到镇里上剪纸课,现在点点屏幕就能看到线上老师免费授课,方便得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