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打造农业“芯片”,20年一心只为好种子
本文转自:临沂日报

中学语文教材上曾有一篇节选自作家柳青小说《创业史》的经典课文——《梁生宝买稻种》。在柳青平实精练的笔下,朴实的农民梁生宝带着百姓的希望出发,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买稻种,期望带领全村人民过上好日子。
“上学时梁生宝的故事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让我认识到种子的重要性。工作后,看到农民因缺乏好种子时常遭受损失,我就决心瞄准种子选育,攻克农作物育种难题,为农民选育出更好的稻麦新品种。”郯城县精华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2000年,张华放弃了政府机关稳定的工作,毅然光脚下田当起了农民,把为农民选育好种子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文科专业出身的他是名副其实的“门外汉”,20多年来,张华坚持自学农业科研的相关知识,每年都要行驶几千公里去各地求师问教。关于杂交理论还专程前往长沙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求教。
有了理论和技术,实践是关键。每年麦收后是水稻的移栽关键时期。从春天种子入土萌发、秧苗开始生长到秋季收割,张华都一心扎在试验田里,拿着小本子,挽起衣袖和裤脚,俯身在田地里,像照顾孩子一样从早到晚地观察、记录。5月16日,郯城的气温高达35度,已经被晒得黝黑的张华依然穿着保暖内衣,他说:“每到夏季,我心里总会后怕,因为夏天酷暑难耐,而水稻的育种就是在中午时分,正是每天最热的时候,因此我必须练就耐高温耐严寒的体质,这样不论面对怎样的户外环境都能忍受。”
长期户外工作,张华的衣服经风吹日晒,经常出现一使劲就破损的情况。他却毫不在意地说:“能穿就行。”连续10年,张华一家4口都居住在一间租用的民房里,直到2017年才借钱付了一套商品房的首付。2022年在妻子先斩后奏的情况下,给张华的办公室安装了新空调,张华却丝毫不领情,“学习高标准,生活低标准。比起过去现在的条件好多了,省下这些钱用在科研上,能买机器、做检测,争取培育出更多品质优良的种子。”
苦心研究十几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研发费用,却没有任何突破,张华告诉记者:“那些年有过绝望、有过自我否定,但从没有过后悔,最终挺过来了。”终于在2015年,水稻品种精华208问世,获得了国家审定。此后,精华2号、精华3号、垦稻808、垦稻88、垦香48、垦香850等水稻品种,精华麦101、103、精华麦201等小麦品种先后通过省级和国家审定。目前,张华培育的稻麦良种在我国黄淮地区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6亿多元。
在推进国家种业振兴和建设农业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张华又勇立潮头,领衔成立了精华生物技术研究院,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和山东省水稻研究所等行业内知名专家合作,开展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联合研发,努力攻克种业卡脖子技术,立志把他所创办的郯城县精华种业公司打造成我国黄淮地区农业科技明星企业。张华说:“当我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荣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