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好“丰”景——公主岭市秋收一线见闻
本文转自:人民网-吉林频道
秋收,是农村一年中最美的时刻。时下正是秋收好时节,农业大市公主岭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农民再次忙碌起来,农机在田间穿梭,收割机贪婪地“咀嚼”着一穗穗玉米,拖拉机满载而归,空气中充满五谷浓香,丰收在望即将变为丰收到手。

今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461万亩,其中:玉米438.1万亩,水稻15.99万亩,大豆4.42万亩,马铃薯2万亩,杂粮杂豆0.49万亩。截至10月19日,普通玉米收获约255.51万亩,占应收获面积的58%左右;水稻收获12.85万亩,占应收获面积的80%左右;大豆、杂粮、马铃薯基本收获完毕,预计10月末秋收结束。
增收有底气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玻璃城子镇万亩良田上,收割机正将成熟的玉米揽进怀中,脱皮后,吐出金灿灿的玉米棒。“我家种了4公顷玉米,今年雨水好,每公顷能产2.6万斤左右,同比增产2000斤。”看着一片片玉米喜获丰收,重兴村村民王文玉流露出幸福的微笑。

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文玉对玉米情有独钟,在他看来,玉米就是宝贵的财富,他家也是靠种玉米实现了小康生活。玻璃城子镇地处公主岭市西北边陲,土地相对贫瘠而且十年九旱,百姓种粮大多是靠天吃饭。为了改变这一情况,王文玉没少在土地上“操心”。
“以前认为只要多投入化肥就会增加产量,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这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也尝试科技种田,效果非常明显。”说起丰收的诀窍,王文玉滔滔不绝:“就拿今年来说,我尝试土地深翻和秸秆全覆盖还田技术,开春的时候风沙大,别人家出的苗不齐,后期还要补种,我家是一次性出全苗;后期雨水较大,由于采用秸秆还田技术,提高了土壤的透水性,我家的玉米没有出现洪涝灾害,而且秸秆还田还节省了一部分肥料,成本相对减少。现在化肥比过去少用20%,玉米仍能增产,抗灾能力也增强了。按照目前的粮价计算,每公顷能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
从整地、播种、除草、施肥到收成,王文玉事无巨细、精心照料,到了收获的季节,他更是一点也不敢懈怠,每天从早到晚坚守在田边,忙个不停。
“你看,收割机上又加一个‘收倒伏绞龙’,能多收一点是一点。”王文玉跟着收割机走,查看收割情况,“有些机器漏掉的倒伏玉米,需要人工来捡,种庄稼不容易,不能浪费粮食,要颗粒归仓。”
丰产有利器
稻海翻腾金色浪,又到稻米飘香时。眼下,南崴子街道的优质水稻进入收获季,当地农民合作社积极投入秋收作业,确保颗粒归仓。
一个合作社,怎么打理370公顷土地?

这几天,南崴子街道华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水稻也进入收获期。稻田里,工人们操作着收割机穿梭作业,所到之处,水稻尽数倒下,切割、脱粒、秸秆覆盖等工序紧密衔接,高效快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