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最忆家乡“八大馇”(图)

2023-05-25 05:48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我老家茶淀街城区里的很多饭馆,甚至很多早点部,都能见到“八大馇”。这种旧时俗称的馇腥货,在相同方言覆盖的大片地区,属于用河海两鲜制作的美味,堪称一道美食。依偎着蓟运河畔,又与宁河七里海镇毗邻的茶淀街,坐落于滨海新区北部,是特殊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成就了“八大馇”。

在芦、汉方言里,前辈们把渔获及制品叫做腥货,“馇”是腥货的一种制作方法。在茶淀街农村里,至今还有人喜欢馇河虾、鲫瓜子(小鲫鱼)、小白条、麦穗儿、小噘嘴鲢子、小河螃蟹等。当时在城区里,受“海下人”的影响,人们多以馇制海鲜为主。

茶淀街与隔河相望的汉沽、寨上两街,有着无法分割的历史文化渊源。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茶淀街区域以农村为主。

地震后,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在当地人习惯将蓟运河西岸称为“河西”的地方,蓟运河东岸的营城庄整体迁居这里重建,天津化工厂、长芦汉沽盐场等单位,也在这里建起了职工宿舍区,几座农庄慢慢建成了大片宜居的美丽城区,发展成为茶淀街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其中很多“海下人”的后代来到了这里。

“海下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旧时,渤海湾边的很多村庄,都混居着守海打鱼的渔民,也有上滩晒盐的盐工,虽然从事的劳动不同,但有着共同的习俗和饮食习惯,他们被称为“海下人”。八十多年前,汉沽、寨上、营城等街区,也是“海下人”居住的村庄。这些村庄里的人们,积淀出一种厚重的盐渔文化,馇腥货便是他们生存的需要。

渔盐文化,产生在辽阔的海疆和广袤的盐田间,优质的海鲜食材与优质的芦花海盐碰撞出火花,成就了这道传统的地方特色菜。

2013年,馇腥货被列入《天津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成为了本地区饮食文化中的一张名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