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大肠癌,这8类人群要格外重视肠道健康和筛查
总是腹痛、腹泻,以为是老肠炎,李先生一直没在意,两年后竟然确诊是“直肠癌”……在多数人看来,拉肚子不算个病,但事实上,长期不愈的腹泻背后,可能隐藏大肠癌的危险。
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
今天,邀请河南省肿瘤医院的专家团队,共同为我们答疑解惑。
李 剑 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白淇文 内镜中心主治医师
小李是个业务员,因为工作较忙,平时吃饭要么“凑合”,要么“吃香喝辣”。后来,吃点凉的或者辣的,就会拉肚子,起初他并没有当回事。

两年前,他去医院检查,患上的是直肠息肉病,但他以“工作太忙”为由,没有及时治疗,就这样又拖了一年多。
最近,他出现了腹泻加重,且疼痛难忍,当他再来医院检查,发现原来的直肠息肉病,已经转变为了恶性肿瘤。
"不就是拉个肚子嘛,怎么变成了肠癌?"
得知是癌症的那一刻,小李脸色瞬间白了。
“肠癌挺善于伪装,老肠炎、痔疮这些常见病都是他的‘伪装’。”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剑表示,到医院看肠炎、看痔疮,最后诊断出癌症的可不只小李一个人。
李剑说,约占95%以上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
演变过程为: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癌→浸润性癌。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到15年不等。
息肉是怎么来的?正常情况下,肠道粘膜是光洁平坦的,若局部受到了损伤或刺激,加速修复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刺激局部出现过度增生,于是在肠道表面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称之为息肉。
大肠息肉之所以令人担心,是因为其本身可能就是恶性的、或者有发展成为大肠癌的隐患。
1. 40岁以上人群;
2. 有痔疮或长期便血;
3. 直系亲属有结直肠肿瘤病史;
4. 有慢性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
5. 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
6. 有慢性阑尾炎、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者;
7. 长期精神抑郁、近三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
8. 肥胖人群,肥胖者患结直肠肿瘤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
李剑表示,这8类人群要格外重视肠道健康,定期体检,最好的筛查就是尽早做个肠镜。
相关医学有过研究,结肠癌、直肠癌是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的癌症,可以说,很多肠癌是吃出来的!
那么,哪些生活方式容易导致这些癌症?
1. 偏好大鱼大肉等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
2. 体重超标、缺乏锻炼;
3. 爱食腌制红肉等加工肉。世界卫生组织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类致癌物”。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腌肉腊肉等加工肉制品是诱发食管癌、胃癌的高危因素,而长期过量食用红肉也会增加肠癌的患病机会。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主治医师白淇文介绍,大肠癌早期症状既不明显也不典型,非常容易被忽视。
大肠癌的症状包括便血,黑便,排便习惯改变(突然便秘或腹泻,次数增多,排便不尽等),大便性状改变(变细变形等),腹胀腹痛,不明原因的贫血或体重减轻等。
但最靠谱的还是去看医生,该做检查就做检查。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饮食习惯不同,排便习惯也不同。所以,要知道自己的正常的状态,留心任何新的变化。
如何预防大肠癌呢?白淇文建议,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危险因素减到最少,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筛查。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戒烟,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油高脂的食物摄入,多吃高纤维食物,坚持规律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大肠癌远期生存率的唯一途径。
①对于40岁以上有大便次数多、大便习惯的改变等有症状的高危人群,及时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试验,如有一项指标阳性应行结肠镜检查;
②对于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人群,每年行1次大便隐血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需行结肠镜检查;
③50岁以上人群每年作一次大便隐血化验,每5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
④积极治疗便秘和肠炎。(王晓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
医 探访吴孟超院士生命的最后时刻和两年退休生活
-
医 一新冠疫苗遭永久停用!已致多人死亡!
-
医 身体这些部位出血,别不当回事!可能是大病的预警信号
-
光 关于疫苗,钟南山最新提醒!第二针不能这样打!
-
人 “跌倒”,65岁以上老人因伤死亡首因!袁隆平院士3月曾摔跤引发不适
-
搜 按摩店内女子只露出半个身子,跪蹲在地上,民警:在做什么?
-
腾 中国2.5亿老年人的养老困境:60岁老人照顾着90岁父母
-
钱 一干“那事”就进医院!杭州五旬大姐备受煎熬:现在看到老公走来我都慌......
-
生 哪些“临期食品”可以放心吃?从购买到储存都是“知识点”
-
十 红薯尽量少吃,最好不吃,不要再忽略了,很多人都不了解
-
漫 超过8周再打第二针疫苗,是否还有效?4个新问题,一次性为你解答
-
小 中年女人想和你“发生关系”,在这三个时刻很活跃,尤其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