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一次不经意的对话,让他获得振作的力量

2022-02-15 16:00 来源:明珠号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北京医管

老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有病咱就积极治病。”就是这句话,让他打开心扉重新振作。

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47岁的老何。前不久,他被诊断为肝衰竭。因为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好,所以慕名来到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继续治疗。

老何住院已经有段时间了,平时对于各种治疗也算配合,说话呢?也就是“嗯,啊,是……”这样的简单回答。正如他的家人所说,他性格沉闷,不喜言谈,倔强如牛,有时还会莫名发些小脾气。这次他的家人特地带他来到北京求医,他也因此意识到了自己的病情似乎很严重。老何的心里包袱重,把北京佑安医院当作求医路上的最后一站。有老何这样想法的病人特别多,作为医护人员也能理解他们。

这天我依然像往常一样,来到他的床边,“老何,今天天气这么好,去阳台那晒晒太阳多好!”他睁开眼睛瞄了我一眼又闭上了。“老何,您家在哪啊?听口音不像本地人。有几个孩子?”这时,他睁开了眼,“俩孩子,一儿一女!”明显感觉说到孩子时声音特别有底气。

我问道,“闺女儿子多大了?看您住院是不是每天都打电话问您的情况?”“我这俩孩子可孝顺了,闺女上班逢年过节的就给我买东西,贴心着呢,这次来北京住院带的东西都是闺女给准备的。儿子上高中成绩也不错!”

我一听老何话匣子打开了又继续问道:“老何,我看您从住院到现在也没怎么说话,整天睡觉是不是心里有什么想不开的事啊?闷闷不乐的。”这时,他叹了口气说道,“生气,心里烦,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我这身强力壮的就得了病,多长时间了也看不好。平时我身体多好,一顿能吃好几碗饭呢!”我一听心里明白了,47岁正当年,是家里的顶梁柱,又上有老下有小,他倒下了家里的天也就塌了一半。

我安慰道:“老何,‘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有病治病’说的不就是要心态好吗?什么事都要自己想开,病在自己身上多遭罪呀!”他说:“我觉得自己好不了了,花了那么多钱没用,没希望了!”我说:“您可不能这么想,看您这俩孩子对您多用心,再想想自己的父母,为了他们咱们也得坚强啊,乐观一点,您的亲人也能放心一些!”

他沉默了一会抬起头说:“哎,我的肝功指标那么不好,什么时候能降到正常啊?我就是怕治不好。”我继续开导道:“心情放松、心态放平,病就能好一半,况且年纪也不大恢复得也快。跟您得了同样病症的患者,有好多都被治好了,您也要相信我们!”他半信半疑地说:“真的?”我说:“不试试怎么知道?心宽,路就平坦了……”

过了两天,我去老何那输液,“老何,今天感觉怎么样?”他说:“我今天在镜子前笑了一下,嘿!牙挺白,笑起来真好看!”我俩都哈哈大笑起来……从那天开始老何再也不像之前那样萎靡不振了,积极配合我们进行治疗,话也多了起来。

语言就像春雨滋润土地,温润无声,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知不觉中总能起到安慰和帮助的作用。

每天和我护理的患者聊天就是我工作中一项特别重要的事儿,因为我知道一句温暖的话可能会带给人无尽的力量,愿我的患者都能成为战胜疾病的勇者。

作者简介

中西医结合中心 宋江曼

宋江曼,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护士,曾荣获2010—2012年度先进个人,发表核心期刊2篇。

医学人文点评

护士是与患者沟通最频繁的人,沟通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情,那么护士要怎么跟患者沟通才能舒缓患者的心情呢?

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的护士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在引导沉默寡言的患者说话时,着意找出患者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主人公老何的孩子、亲人,另外护士对于患者是否有同情心,是患者是否愿意和护士谈话的关键,在交谈过程中,我们的护士很好地将情感“移入”患者,同时把每天和患者聊天视为工作中一项特别重要的事儿,患者自然感受到被关怀,从而更加信赖护士,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美国医生特鲁多博士的墓志铭常被提及:“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意味着,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就抛弃了医学的本质属性,希望这句话可以唤醒广大医护人员的人文情怀。

点评人:杨丽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士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