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兹奎:金槐树下致富梦
本文转自:达州日报

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消磨了马兹奎的蓬勃朝气,有时他会望着高高的青山发呆,一望便是大半天。29岁时,他意识到单靠农耕收入,根本无法改变如今家庭经济困窘的现状。
1969年5月,马兹奎出生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由于地处山区且家里有5个兄妹,初中毕业后,他便在家务农。上世纪9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与马兹奎同村的村民陆续外出务工。
“看着他们给家里寄钱,我很眼热,就跟父母说也想出去打工,但父母认为外面人生地不熟,在家无论如何都能有口饭吃。”父母的不赞同,反而让马兹奎更加坚定了走出去的想法……
异乡漂泊结缘金槐
1998年5月,带着一套换洗衣服,马兹奎登上了前往广西的火车。
初到广西,人生地不熟,马兹奎带的钱也所剩无几。但马兹奎没想到,更苦的日子还在后面。
“居无定所,食无规律,更别说洗头洗澡了,那会儿我都能闻到自己身上的怪味,比起打工更像是流浪。”尽管身体有些残疾,但马兹奎是哪里有活就往哪里跑。工地上,他搬过砖头、做过小工;垃圾箱里,他翻捡过纸壳、矿泉水瓶。
一个月的风餐露宿,马兹奎渐渐熟悉了这片土地,慢慢扎下了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兹奎做过不少工作,去过广西大大小小的乡镇。
一次机缘巧合,马兹奎在做一个绿化项目的时候,结识了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蒋运生教授。从教授口中,他第一次听说了金槐,这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其中的有效成分芦丁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马兹奎萌生了种植金槐的想法。2009年,马兹奎开始在工作之余收集钻研金槐种植方面的书籍,并时常请教蒋教授。经年累积,为马兹奎种植金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安身大竹发展产业
有了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马兹奎着手实践势在必行。
2015年底,马兹奎在大竹县川主乡普乐村流转了300亩土地准备种植金槐。
金槐落户大竹,源自一个偶然的契机。“我其实最早是想回老家石柱县发展金槐的,但经蒋教授考察后,发现石柱县并不适合金槐种植。”马兹奎并未气馁,而是在工作之余四处寻访合适的种植地,“2015年我接了一个农网改造项目,来到了大竹县川主乡普乐村,当时我就觉得这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都与金槐种植的条件契合。”
出于谨慎,马兹奎再一次邀请蒋教授前来考察,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兴奋得跳了起来。2016年1月,第一批15000株良种金槐树苗在普乐村成功栽植。
同年6月,四川槐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大竹县成立,并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技术为依托,发展金槐产业。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四川槐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管理下,2018年8月,基地300余亩金槐垂下了翠绿的枝条,一穗一穗的槐花含苞待放。
金槐花开振兴乡村
2018年12月,四川槐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流转土地2200多亩,带动当地农户成立大竹县金向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员40余人。
在马兹奎看来,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我们作为中医药人,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在金槐的种植发展中,马兹奎找到了传承中医药发展的职责使命,也没有忘记要通过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的初心。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2021年,普乐村入股合作社100万元,吸纳20户脱贫户入股,合作社每年向普乐村集体和脱贫户分红17万余元。
截至2022年底,槐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6000万元,建有标准化金槐种植基地5200余亩,建设初加工厂房及仓储设施1500平方米,年产槐米150吨,年销售额6000余万元,为周边400余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2022年,马兹奎获得“达州市十大杰出外来农民工”荣誉称号。普乐村的金槐产业发展有了新目标:“后期我计划再投资5000万元,致力于打造农旅结合种植基地,以及深加工产品开发和生产,提高槐米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未来,马兹奎信心十足。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芮铭 通讯员 吴华 唐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