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卤鹅 四海归潮
先说饲养。浮滨镇溪楼村前有常年不枯的溪流,适合种鹅的游泳及交配。据林述尧编著的《狮头鹅饲养法》,此地饲养的狮头鹅称为“本地种”,这一品种后来由溪楼村来到古庵村,再传至汕头市郊的月浦村,当地村民称之为“古庵种”。其后,月浦村及附近村民逐渐把体型大、食量多的狮头鹅与体型较小的本地鹅杂交,形成生命力较强的种鹅。而饶平溪楼村因属山区,当地农民对于外来品种较为谨慎,是以狮头鹅一定程度上维持纯系。“狮头鹅对水的要求比较高,它们在汕头落地生根可能还跟澄海水系发达、韩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肥沃有关。”张新民说。
再说鹅俗。斗鹅之俗早已有之,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潮人有斗鹅之戏。鹅,力鹅也,重者三四十斤,斗时以咬眼为上,咬舌次之。”饶平浮滨以及潮安古巷等地每逢节日都有“赛大鹅”的习俗。
其中,古巷民众养鹅胜过养儿之异事,为后人所津津乐道。黄挺《潮汕文化源流》中载:入冬前后的头科鹅雏容易得病,(古巷人)要用西洋参水喂它,以提高抗病力;小鹅换粗毛了,正是长骨格的时候,又喂以舒筋活络丸,尽量使它长得身架庞大;过年前后,头科鹅已经长成体重十余斤的成鹅,这时就得用精饲料催肥。狮头鹅养殖之地与鹅俗发展之处存在一定重合性。张新民回忆,汕头月浦也有“赛大鹅”的习俗,很多老照片定格了其时摆社赛会的热闹场景。
再说卤鹅。狮头鹅虽原产于浮滨溪楼,却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认为,汕头开埠之时很多厨师都来自意溪、磷溪等地。澄海苏南以及磷溪溪口虽不算是狮头鹅的原产地,但有“庖丁”,或是两地制卤鹅并将其从家常菜肴变成宴席菜的原因。
在澄海苏南,有家百年卤鹅老店——“贡咕”卤鹅。“贡咕”之名,源于卤鹅时锅里发出的响声。张新民《潮汕味道》一书中记载:由于潮式卤鹅在起卤时会加入肥肉,肥鹅受热后也会溢出油脂,于是卤水表面形成厚厚的油层。锅内的水汽受油层所阻不能随时蒸发,须积聚成较大的气泡后才能破油而出,从而发出响声。到店里购买鹅肉的人听到“贡咕——贡咕——”的气泡声,便口口相传,将卤鹅店称为“贡咕”卤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