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头抖、舌头抖
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手抖、头抖、舌头抖
一查,不是帕金森病,原是特发性震颤
本报记者 胡宁 不是所有的手抖都是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也会出现手抖的情况。其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好发于中老年人。该病虽无性命之忧,却是终身疾病无法治愈,可通过积极干预提高生活质量。 一颤抖就以为是帕金森病 王女士是温医大附属康宁医院老年记忆障碍科副主任陈孙克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与心理治疗,王女士的颤抖情况明显减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不少,偶尔还会开个玩笑,与治疗前的她判若两人。 王女士今年62岁,大约两年前,她出现了双手不自主颤抖的情况。有时候,头部也会抖,更夸张的是,她发现舌头偶尔也抖几下。颤抖的情况在她紧张时更加明显。王女士觉得这是帕金森病,去医院做了不少检查。医生也都首先考虑是帕金森病,并且开了治疗该病的药物。可王女士发现,吃了药之后,颤抖的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不过也没有进一步恶化。为此,她十分焦虑,甚至晚上开始失眠。 后来,王女士前往温医大附属康宁医院就诊,想顺便治治失眠。陈孙克还记得王女士当时进入诊间的状态,没精打采,情绪十分低落。经过相关检查,结合王女士的病史,陈孙克最后诊断其为“特发性震颤”。 “跟王女士一样,不少人一出现颤抖的情况,首先想到的就是帕金森病。其实两者区别还是挺大的。”陈孙克介绍,就症状来说,特发性震颤唯一的症状为震颤,主要影响患者上肢,其他部分按发生概率可累及头、下肢、声音、舌、面和躯干,表现为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一般不造成其他严重病变。而帕金森病是从一侧肢体震颤或行动笨拙开始,逐渐累及对侧肢体,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肌强直等。 积极干预可提高生活质量 特发性震颤又称良性特发性震颤或家族性震颤,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陈孙克表示,“特发性”一词意味着震颤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有几个因素可能有助于其发展,包括遗传、环境因素和某些脑化学物质水平的变化,约1/3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特发性震颤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0.3%—1.7%,发病年龄可呈现两个高峰,40岁之前占42.2%,60岁之后占57.8%。总体趋势是家族特发性震颤发病年龄较早,散发性特发性震颤发病较晚。男女的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特发性震颤在发病10年—20年后会影响精细动作。86%的患者到60岁—70岁时可影响社会活动和生活能力,包括书写、进食、穿衣、言语和操作。 但是目前,跟很多运动障碍性疾病一样,针对特发性震颤并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陈孙克说,有一些药物可以用来缓解症状,也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来减轻症状,一般对于不是很严重的患者基本都能控制。当然,对于患者本身而言,其实保证好的心态更加重要。虽然特发性震颤不会危及生命,但因为颤抖太难看,有的患者就会悲观绝望,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反而加重震颤症状,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患者还应理性看待该病,虽然目前没有办法根治,但该病进展缓慢,可以长期缓解,通过干预可以控制症状的强度,提高生活质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人 新变异株是否会突破免疫屏障?当前疫情防控热点八问八答
-
小 春季养肾,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
新 不想被盯着看,她们决定去女子健身房
-
小 阳康后,肺部出现磨玻璃结节,是肺癌的早期征兆吗?一文解答
-
新 新研究:生理压力导致的加速衰老是可逆的
-
每 春季做好三点 养生不再“肝着急”
-
盖 博主周六野自曝患病,因前男友长六颗子宫肌瘤!呼吁女生爱惜自己
-
小 小心这8个瑜伽易错体式,练错了就是对身体的伤害,望知晓
-
澎 特殊健康状态儿童是否能注射疫苗?需注意什么?儿科医生解答
-
小 腓骨远端扭伤后,有些患者恢复特慢,一文学习下下应对和康复
-
人 “新冠第二波自救手册”在网络流传,专家:非常不靠谱
-
每 河曲:农技专家送技下乡 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