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金田乡的发粑
本文转自:井冈山报■ 刘开显
发粑,发酵的米粑。安福金田乡的发粑,美观、清香、脆甜。一提起它,不少人就垂涎三尺。
发耙好吃,有两大特点:第一,它与糍粑的原料不同。糍粑全用糯饭捣成,容易吃腻;发粑则用粳米粉搭配糯米粉做的,脆软耐吃。第二,它与包子的做法相似。包子用买的酵母发酵,发粑用酒脚(水酒的沉淀物)发酵。包子,刚出笼时嫩软,过了时就变硬;而发粑不仅新鲜时香甜,回火的也可口。
金田乡的妇女,几乎个个都是做发粑的能手。通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不断精益求精,发粑成了金田乡的特色美食,闻名乡里乡外。
记得我小时候,逢年过节,金田乡家家户户做发粑。在那个没有碎粉机的年代,靠人工舂粉。有的母女合作,有的婆媳携手,有的邻居互助,你舂我筛,有商有量,默契配合。有一次,妈妈一边做发粑,一边教我。她说,做发粑,最好用早稻粳米粉,早稻粳米粉发酵快。酒脚应掺适当,多了酒气冲鼻,少了米粉不会充分发酵。粳糯两种粉必须拌匀,装入木盆不要压得太紧,冬天还需放进锅里保暖。经过一夜的发酵,米粉才会蓬发起来。妈妈的话,我记在心里。第二天端出来一看,果然,原来大半盆的米粉,发了满满的一盆。
妈妈用发酵好的米粉,做起发粑来。只见她一手抓坨粉,一手撮点糖,一包一捏,一只扁圆大方的发粑就展现在眼前。一只又一只,不一会儿,就排满了整个蒸笼。妈妈画龙点睛,在每只发粑上贴几颗染红的糯米,加以点缀。蒸熟了的发粑,不仅变胖了,而且晶莹透亮,香气四溢,上面的红糯米如珍珠般璀璨。这样的发粑,谁见谁嘴馋。
金田乡谁家有喜事,都作兴送发粑。外孙读书启蒙,外婆要送去一大篮子发粑,祝福外孙努力读书,前程似锦。正月初二,招待新女婿,娘家也要用发粑做礼物,期望新女婿兴旺发达。还有娶亲的,做寿的,都少不了送发粑,祝贺早生贵子,增年添寿。
那时候粮食紧缺,发粑备受珍惜。吃剩了的,保存在密封的酒罐里,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再蒸一下,仍然保持原有的滋味。或用来给小孩当零食,或用来煮野菜充饥,发粑的用处多。
如今,物资丰富了,商店的副食品琳琅满目,发粑逐渐销声匿迹。这份乡愁一直留在我的心底,希望发粑有朝一日东山再起,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舌尖。
去年重阳节,村里一位大妈提议,大家聚在一起做发粑,老带新,传授做发粑的技艺,活跃村民的生活。这一倡导得到村委会的支持。晚上,村妇女主任提着一篓子发粑,送给村民们品尝,大家齐夸自产的食品正宗。吃过助兴发粑,男女老少跳起了广场舞,过了一个新颖的重阳节。从此,做发粑又在金田乡推广开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