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渡过 · 周末版】现实感的缺乏是人陷入心理疾病的内因

2021-09-27 00:27 来源:明珠号 人民资讯

然而,当我们比较小的时候,力量比较弱,遇到问题无力战斗又无法逃跑,无力面对有强大控制欲的的父母、老师, 身体就会启动一种自我保护功能,比如逃避、隔离、解离,没有把它们整合进自己的生命和身份认同。这就形成了成长中的“未完结事件”。

平时,它只被屏蔽了,隔离了,压抑进潜意识里,可是一旦遇到某些特定的契机,比如涉及到亲密关系,那些未完成的情结随时会跳出来作祟。

而这一部分的大小、程度的不同就是你与现实的距离,也就是现实的检验能力。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处于离开原生家庭,走向社会的十字路口,也是形成现实感,完成同一性的过程中。父母要有足够好的陪伴,慢慢地引导孩子走向同伴,走向社会,既不能管得太死,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

当一个人现实感差,他在遇到心理困境时,会采取不同的防御机制, 例如否认、隔离、理想化、解离、分裂等等,也就形成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应激障碍、分离障碍、人格解离、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症,等等。

比如,对未来对不确定的担忧就会有 焦虑;到了自贬自罪自我攻击的程度,那就是 抑郁;心理难受,会用重复行为或者思维去阻断感受以缓解精神的痛苦,就会发展出 强迫症;还有的受不了严重的心理痛苦直接采用隔离甚至解离、否认、歪曲、分裂的防御方式面对现实,就会形成 人格 解离、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症。

看着有点可怕:难道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可以这样说!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修为高的人,其实就是真实程度、现实感强的人。

从某种意义讲,“现实感”只是一些不复杂的常识,比如“相信自己”、“认清现实”,但我们很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偏离了常识,偏离了正轨。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现实感足够强,有切实的身份的认同,他就不会偏离正轨太多,一个人的现实感距离他偏离的程度就决定了他的症状的严重程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