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向“无人化”迈进
就这样以提前设置路线“削苹果”的方式,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每小时可完成约15亩小麦的收割。
“与传统机手驾驶收割机收获的方式相比,无人收割机具有省工、减损、提效、降耗四大优势。”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农机科副科长陈跃峰介绍说。
不过,在这些说起来简单的优势背后,却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在实际操作中无数次的试验调整。
为了实现产粮的“无人化”,产业园首先对园区田块基础设施进行了宜机化和信息化升级改造,使“小田变大田,多块变大块”,并通过无人卫星平地机进行了田格改造,在“无人化农场”田块周边部署配置了低功耗物联网传感器终端,建立5G基站,实现5G信号全覆盖。
同时,产业园联合园内农机企业久富农机、上海联适导航和南京农业大学技术团队,加强技术攻关,对无人拖拉机、无人同步侧深施肥高速插秧机、无人履带自走式收割机和无人植保飞机等一批农机装备进行持续升级,着力提高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
“我们基于路径规划的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是以高精度北斗卫星定位技术为基础,以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决策为核心,综合利用了智能控制技术。”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无人化农场”项目负责人杨威嵬说,但车辆和导航的适配、路径的规划、转变的角度等要达到“最优”的状态,都要经过反复无数次的尝试。“如果路径规划不合理,收割机在作业时就有可能与田埂的树发生刮蹭,也可能在转弯或调头时漏割一小块,或者过多重割而影响作业效率。”
而在“最优”的状态下,无人驾驶收割机可以做到精准作业,通过优化收割作业的路径规划,让收割机少跑“冤枉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油耗,降低了机具损耗。
北联村种植大户王建林的麦田正好位于“无人化农场”核心区。“小麦抢收后还要尽快插秧种稻,有了无人操作的农机,不仅不用担心找不到机手了,操作农机的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连插下的秧苗都是很直溜的。”王建林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