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帮扶丨我院开展“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查,启用脑卒中精准诊断“预警器”

(1/2)
明珠号

中一帮扶丨我院开展“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查,启用脑卒中精准诊断“预警器”

2021-04-21 22:41 来源: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

日前,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陈红兵教授的指导帮扶下,我院顺利开展“头颈部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MRI)成像”技术,实现了早期精准诊断头颈部血管病情,收到及早预防脑卒中的良好效果。

陈红兵教授到我院神经内三科指导工作。

近几年,脑卒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且趋于年轻化。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非常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其中,“高分辨磁共振(MRI)血管成像”技术是目前最准确、客观评价血管内斑块形态、性质以及转归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成年人群高发

“伸出手摸一摸脖子两侧,有搏动的那根就是颈动脉。”我院神内三科副主任罗世炜介绍,颈动脉的职责是将营养和氧气输送给大脑,如果输送不足,大脑就会缺血缺氧,可能造成脑组织不可逆转的损伤,是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我国约1/3的成年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推手之一。”罗世炜解释,动脉粥样硬化最直观的认识,就像是动脉管壁上沉积了一块像蜡一样的脂类,其病理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叫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简单理解为血管中的“垃圾”。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颈动脉病变的表现,年龄大于60岁、有长期吸烟史,以及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均是高危因素。

新检查技术助力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卒中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准确地评估斑块稳定性、鉴别出易损斑块,对于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罗世炜指出,“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以弥补传统磁共振仅能显示血管腔,无法评估血管管壁的不足,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鉴别血管狭窄的原因,并进一步评定易损斑块的组成成分,由此判断斑块稳定性,对于高危人群,可以提早通过药物或手术方式进行干预和治疗。

中山一院专家助力

诊断技术升级

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神经内科诊断技术的提升,4月16日,中山一院神经内科陈红兵教授前来我院帮扶指导,开展《管壁高分辨MRI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实践》专题讲座,讲座期间,与我院多位神经内科、影像科医师深入交流,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会后,通过“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技术,对我院近期的疑难病例进行阅片指导和讨论,加深了我院对神经内科疑难复杂病例诊断的理解和判断。

在专家的帮扶下,目前,我院已常态化开展“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技术,通过新的检查技术,明确颅颈内动脉斑块累积部位,判断斑块的危险程度,进而对下一步临床治疗给出指导性建议,达到短期改善斑块稳定性,远期缩小斑块、减少脑卒中事件的目的。

陈红兵教授在我院开展专题讲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