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结肠息肉不用怕,医生支招“绕开”癌

2021-06-18 13:31 来源: 胃肠病

前几天,一位48岁的张先生来我们内镜中心来做肠镜,结果发现有6颗大小不等的息肉。病理结果显示部分为腺瘤性息肉。

张先生拿到报告后,忙不迭的打开手机查询:癌前疾病。这可把他吓坏了,因为他的父亲就是直肠癌,刚去世一年多。于是,他一脸忧虑地来咨询。

我委婉的告诉他,不必要太担心,等几天把它们切掉,然后只需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我保证你不会再得肠癌。

这才让愁眉苦脸的张先生稍稍松了一口气。

那么,

肠息肉究竟是什么东西?

如何长出来的呢?

有什么症状表现?

一定会癌变吗?怎么治疗和预防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秘~~

肠息肉是什么东东?

顾名思义,息,就是滋长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肠道粘膜上长了一些多余的小肉肉,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

外观也形态各异,有的大,有的小;

有的扁扁的,有的高高凸起;

有的像米粒,有的像草莓;

有的表面光滑水润,有的粗糙不平……总之吧,不管长成什么样,只要是突出肠黏膜之上的肉肉,就是息肉。

没有确定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你可能会听到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

肠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

总体来说,与排便、饮食、基因、遗传等因素都有关系。

1、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

大便中粗渣和异物、粪便太硬,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所以经常便秘的人长息肉的几率就大一些。

2、 饮食

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所以多吃蔬菜、全谷物大有好处;

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大量长期饮酒;

3、 炎性刺激

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非特异性直肠炎、晚期血吸虫性肠炎等,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

4、 基因突变和遗传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家族性息肉病,有明显的家族史。简单的说,只要父母有一方携带突变基因,则其子女中就有一半会发生家族性息肉病。

5、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在5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大于30%。

哪些人是肠息肉高发人群?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