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稻田里的守望者:从1.4万个可能中挑出一粒种子 | 电讯人物

2021-10-20 11:30 来源:明珠号 人民资讯

聂守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从育种目标的制定、策略选择到技术路线设计,每一步都要总结经验、摸索技巧,想办法解决问题。为攻克水稻高产与优质并重这一育种难题,聂守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磨难。

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天“泡”在稻田,播种、管理、观察、记录、选择、收割,再对收获的水稻进行对比试验,从中筛选出理想的种子,再播种、管理、收割、对比试验……春去秋来,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望着一茬茬的水稻长大成熟,聂守军记录的档案材料装满了几个麻袋。

“渴了开一瓶水,饿了泡一桶面,累了就倒在地头上打个盹儿,手里常握的是调查本”,这几句顺口溜,是聂守军和团队的工作常态。

为了在第一时间掌握水稻长势和独特性状,聂守军每天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各个试验田。最艰苦的时候,他的办公地点只有一间简陋的小平房。每年2月末,黑土地上依旧冰雪覆盖,屋里停了供暖,他就一直戴着棉手套、棉帽子。一年中有五六个月在这里工作,一干就是七年。

除了风吹日晒、风餐露宿,育种筛选究竟难在哪儿?

“有的种子优质不高产,有的种子高产不优质,要想把这两个性状结合在一起,就要选出一个综合得分高、没有明显缺陷的选手。”聂守军说,“打个比方,就像选个考试不偏科的学生。”

然而,从理论上来说,选育的新品种同时具备两个优良性状出现的概率只有1.4万分之一。聂守军要做的,正是从1.4万粒种子中找到那一粒。

聂守军在试验田里观察水稻长势。

黑龙江省农作物一年一熟,这意味着一年只能在田里观察一季水稻长势。受资金、场地、气候等多种条件限制,一垧地能种25万株水稻。加上性状的优良基因很难重组,很多情况下创造不出符合目标要求的材料,从成千上万份材料中选择出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试验所需要的1.4万株不可能一次就能做出来。每选出一部分,下地之后长时间观察,根据表现再进行筛选,再一代一代观察,优中选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