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为了那朵怒放的白棉花——记棉花植保人陆宴辉

2021-12-15 10:11 来源:明珠号 人民资讯

这一去新疆,陆宴辉和团队来回奔波就是10年有余。

到了新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陆宴辉笑着告诉记者:以前团队在华北地区也是长期在农村里做实验,但有试验基地提供条件保障。刚到新疆后,生活条件跟华北农村差不多,但是做实验租的是农民的房子,那时农村的电力保障能力差,总是停电,超低温冰箱等设施用不起来,无法有效地保障实验。

“困难在于新疆没有科研基础。”陆宴辉说。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陆宴辉和团队分别在新疆的库尔勒、喀什、阿克苏、昌吉和石河子建立起了5个具有良好科研条件的实验点。

除了在硬件方面保障实验所需,摆在陆宴辉团队面前的另一个难题则是对新疆棉花生产实际情况的认知缺乏。一直在华北地区做科研的陆宴辉,已经将地里的种植情况和虫子种类深深刻在脑海里,但是新疆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科学是需要积累的,材料、数据的积累是一方面,尤为关键的是科学认知的积累,这些都是做科研非常重要的前提。”陆宴辉告诉记者,“所以我们需要从头去了解新疆的棉花是如何种、如何管的?虫害是如何发生、如何防治的?等于重新入门。”

为尽快建立起对当地棉花产业的认知体系,陆宴辉每年都有大半年待在新疆,带领团队在当地做农田实验,收集数据。为了避免“闭门造车”,他们还主动向当地科研人员、农技人员甚至是农民学习求教,前前后后拜访了数百位有关人士。从2013年起陆宴辉在新疆农科院进行了连续三期、七年多的挂职锻炼,深入了解新疆、全面融入新疆。

功夫不负有心人。10多年时光,陆宴辉带领团队创新研发了新疆棉区害虫行为调控、天敌保护利用等10多项技术与产品,尤其是他主持的、全国43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棉花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遥感监测、无人机施药等技术,在保障棉花增产的前提下,大量减少农药的施用量,促进了棉花产业绿色安全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有效助力了“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目标实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