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每天服用10种药精神不振,医生:警惕多重用药产生毒副作用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5日讯 80岁的李爷爷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帕金森综合征、失眠等多种慢性疾病,每天要服用10种药物,共19颗,虽然吞咽起来很困难,但为了治病,他一颗也不敢少吃。近一周,李爷爷食欲不好,还便秘,晚上总是睡不着,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家属赶紧将他送到武汉市东湖医院就诊。接诊的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三雄在进行详细检查和问诊后判断,李爷爷的这些症状是多重用药而产生的毒副作用。
“必须要减!”许三雄告诉李爷爷,他存在多重用药、盲目用药、重复用药的问题。随后,许三雄为李爷爷进行多重用药评估,对他的药物处方进行优化,停用2种辅助药物,将治疗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药物进行调整合并,从之前的6种调整为4种,治疗帕金森综合征及失眠的药物也进行调整。这样一来,李爷爷每天所服用的药物就由原来的10种减少为5种,数量也从19颗减少为9颗。减药一周后,李爷爷的饮食和睡眠得到改善,精神也好多了。

医生为患者量血压。
许三雄说,大部分老年人各种器官功能衰退,有多病共存的现象,常常需要多种药物治疗。而老年人对合理用药的知识了解相对不足,用药方面存在不少误区:一是滥用药物。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自然规律,用药物滋补身体,以求长生不老,是不实际的做法;同时乱吃补药,还会带来不少危害。如肥胖、骨质增生等。二是迷信价格高的药物。药物并不是越贵越好,每个人都有个体化差异,应该针对病情针对性合理用药。三是凭经验用药。许多老年人以为久病成良医,当出现与以往疾病相似的症状时,凭自己的经验或习惯用药,然而在疾病不同阶段,用药是不一样的,应及时就诊让医生检查病情后根据处方用药。
许三雄强调,老年人因为生理功能处于逐渐减退的情况,机体对药物的转化、吸收、分布、代谢等能力明显减退,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同时老年人患多种慢性疾病,使用药物种类较多,各种药物之间也会产生相互作用,用药不良反应要比成年人高2~3倍。因此,应该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及治疗效果。
用药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受益原则。老年人用药必须权衡利弊,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品种和使用方法,以确保用药对病人有益,并注意药物的禁忌证。
二是谨慎使用多药联用原则。老年人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发生毒副作用可能性大,因此品种不宜过多,需联合用药时,以不超过2~3种为宜,最多不超过5种。同时注意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是小剂量原则。老年人一般药物为成人用量的3/4,个别特殊的药物如洋地黄为成人用量的1/3—1/2。
四是个体化原则。老年人由于个体化的差异,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要适时停药或减量。
五是不要随意滥用保健品。部分不良商家为了吹嘘的疗效,违规向保健品中加入中药及西药,这些“不明身份”的药物也会增加老年人的用药,对老年人产生不良影响。
(长江日报记者毛茵 通讯员吴萍 张倩)
【编辑:余丽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