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首届中国肠癌源头防控论坛举行 专家共话肠道微生态医学建设

2023-05-08 11:15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以肠息肉为例,肠癌大都源于息肉恶变,但息肉即使切除了,过几年还会再生复发,这也是临床和患者十分苦恼的问题。从微生态免疫的角度看,息肉再生复发的诱因就是由于失调的肠道微生态内环境没有改变造成的。所以,不改变肠道微生态内环境,单纯的切除息肉不是祛根的做法。

息肉和肠炎都源于肠易激、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便秘患者长期饮用含蒽醌类产品以及肠菌群失调,有害菌泛滥,产生的大量肠毒素,这些肠毒素,不仅会造成粘膜炎症,还会造成DNA损伤和恶变。研究显示,酪酸菌等短链脂肪酸能营养修复受损的肠粘膜,从而起到消除炎症、降低肠道高敏感的作用。

基于这样一些研究认知,我认为应将肠癌防控的关口前移--开展源头防控,即尚没有肠道疾病的健康人群也应高度重视酪酸菌的补充,确保能给肠粘膜提供足够的营养,不要让肠道因营养不良而处于弱不禁风的病态;对于已经患有肠易激、慢性腹泻等肠道疾病人群,肠道已经有了程度不一的炎症、病灶,必须立即对因治疗,修复好肠粘膜、消除炎症,才能远离息肉及癌变。pagebreak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肖纯凌:

近年来,微生态医学蓬勃发展,困扰多年的医学难题都找到了答案,比如说肠易激的病根是肠道菌群失调、酪酸菌匮乏,肠癌的根源在于肠道菌群失调、酪酸菌匮乏诱发的粘膜炎症等,这些发现都为疾病的科学治疗以及肠癌的防控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微生态医学的学习、普及与运用。

一是医药类高校开设人体微生态课程的系统性学习教育。在校的医、药学生来说,亟需接受系统的人体微生态课程的教育学习,提高对人体微生态学的认知,因此,建议医药类高校应开设人体微生态医学课程,并加强其在基础课程中的授课力度,建立并培养起微生态医学诊疗意识,让微生态医学指导下的肠癌的源头性防控观念及措施深入广大医护人员的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