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美味因泉生
散文家、编辑家张中行1956年初冬来到济南逛大观园时,见到赵家干饭铺门口贴着花色纸条,上写“新添三吃黄河活鲤鱼”,他便进去品尝,感觉“果然很好”。很显然,吃黄河鲤鱼在当时的济南蔚成风尚。
不仅鲤鱼,草鱼也为济南人所爱。台湾作家、老饕唐鲁孙在其《济南的泉水和鱼》一文中写到了济南“清泉石上流”的西关剪子巷,以及济南人的吃鱼之乐:“掀开石板,水中密密长满绿如青苔的长水草,成群的青草鱼悠游其间,其肉既鲜且嫩,毫无腥气,其外观与台湾的草鱼类似。我的朋友家就住在剪子胡同(应为剪子巷)。有一回我在他家做客,他带我到后花园,吩咐佣人把花圃中的石板撬开一块,只见其中泉水淙淙,垂手一捞便是两条生蹦活跳的青草鱼,那情景真是又有趣又神奇呢。”大米干饭把子肉
济南人爱吃把子肉,但必须配有白米饭浇上肉汤才算完美,即所谓“大米干饭把子肉”。过去济南人用大米也是自给自足。北园种稻历史久远,唐代李邕来到济南,登上城墙北望,便留下“负郭皆粳稻”的诗句。当地人根据水稻喜凉水的特点,引泉水灌溉,用一把铁锨,巧妙挑堵灌溉沟渠,使稻田形成上进下出的活水,以降低水温。北园香稻生长期长,糖化好,洁白光亮,蒸熟的米饭,看似涂了一层油,米香四溢。臧克家的同乡、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的陶钝,1921年考入济南省立一中时曾住在后宰门街,对此街的馒头店、熟肉铺、酱园和饭店印象很深。他曾说:“这里卖大米饭的是用柳条编的箢子装饭,据说是济南北园的大米,一打开包布就闻到米香了。”张中行对济南大米饭也有同感,他觉得赵家干饭铺的米饭“尤其出色,在我一生吃过的米饭里应该排在首位”。此后他又两次光顾了这家饭店。
从十年前开始,济南老城一些临泉而建的酒店和餐馆纷纷打出“泉水宴”的品牌,有些菜品还登上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此让更多的人充分调动自己的五官,来感受泉城之美,品味泉城之乐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