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焦虑勿轻视 实在累了不妨歇会儿
自我认知: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自身认知方面主观夸大考试结果对于自身的影响,也会产生担忧、恐惧、焦虑现象。
考试准备:知识技能储备是否充足也会影响考生的自信心。
创伤体验:个体有过考试失败的创伤性体验。
外部环境因素
家庭: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看重成绩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其为了达到父母期望而心理紧张。
学校:过度强调分数,升学也对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长期处于一种不安的心境,遇到问题就会情绪激动,惊慌失措,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同伴: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
如果出现考前焦虑,家长和学生该如何应对呢?马建祥建议,广大考生和家长要保持平和自然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科学健康的饮食安排,用平常心坦然面对高考。同时,马建祥还给学生和家长整理了调整情绪的“法宝”。
法宝一:学会发现自己消极的自我意识。找一张白纸,把与考试相关的想法、担忧逐条记下,这可以帮助自己清楚地意识到有哪些消极的想法。这是自信训练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法宝二: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所谓挑战,是指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辩论,可以三问自己:一问有必要吗?二问有危害吗?三问该怎么办?
法宝三:适当地放松。当感到压力过大,内心的焦虑自己无处排解时,运动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和体内多巴胺分泌,这样可以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当注意力过于分散,无法专注时,可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内部,聚焦于一个重复的事情,这样可以使身体和心灵安静下来;音乐能够引导出重要的脑α波,能够使我们主管语言、分析的左脑得到休息,而对掌管情绪、创造力的右脑有刺激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