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尝过挨饿滋味更知粮食可贵

2023-05-26 09:35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承德日报

尝过挨饿滋味更知粮食可贵

□ 吕少斌

现在,很多人对“挨饿”这两个字很陌生,但对于我来说却是记忆犹新、刻骨铭心。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家在农村,生活贫困、挨饿的滋味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每逢春季过去,夏季来临,小苗刚长几寸高时,就到了农村常说的“五黄六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粮食就不多了,或者说存粮就见底了,每顿饭就得算计着来,经常是高粱渣粥、小米粥、棒子面糊糊,吃得你心烦意乱,前胸贴后背,只有干活累时,才能搭配上点高粱面、玉米面干粮。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叫我们到路边、到野地里,把刚长出来的车轱辘菜(车前子)、婆婆丁(蒲公英)挖回来,或蒸或煮或与各类粗粮混合在一起充作粮食吃。等到榆树放叶、杨树芽长大的时候,我们这些半大小子就爬到树上,把榆钱撸下来,把杨树叶撸下来充作口粮,也能勉强度过饥荒。

那时是大集体劳动,活计累,体力消耗大。不要说大人,就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小孩子,也要在早晨起来,跟着大人到生产队耪上一会儿地,然后回来吃完早饭再上学;下午回来,再跟着大人薅上一会儿苗再回去吃晚饭,这样每天能挣上半天(5分)的工分。那时的副食又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每天除了粗粮就是粗粮,人们自然能吃。有的家庭分得的口粮能吃大半年,有的不到半年就吃光了,不得不到外村东家西家去借,缺粮断顿是常有的事。记得有天中午放学回家母亲说:“咱们家没粮食了,你到树上去摘两个杏吃吧。”

于是,我爬到院子里的杏树上,摘了几个小青杏装到书包里又返回了学校。

那几天的日子真难过,每天饿得头昏眼花,两腿走路发颤,浑身像棉花一样发软,坐到教室里昏昏沉沉就想睡觉,老师讲的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那时自尊心极强,自己饿着还强装笑颜忍着,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后来,是在外干活的姐姐买了一面袋子高粱米回来,才解了燃眉之急。

从那以后,我更知粮食的可贵,平时吃饭根本不挑什么好吃与不好吃,只要能吃饱就心满意足了。后来,参军到部队,见个别城市兵二米饭吃不下,有的把吃到半个的馒头扔到泔水缸里,我就赶忙上前批评他的这种行为。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不再为吃穿发愁了,但爱惜粮食的习惯养成了,吃饭时哪怕掉个饭粒,也要捡起来吃下,对自己是这样,对孩子要求也是这样。在外吃饭,看到有的人把剩下的粮食倒掉,总感到心痛、可惜,见孩子粗粮不想吃,剩饭不愿意动,就很生气。自己在外请客吃饭,剩下以后总要打包带回。我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更深深记得父母“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的忠告。不管日子过得是穷是富,节俭都必须坚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