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薯村”往事 ◎林汝光

2023-05-26 09:44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北海日报 山口镇永安村在明朝时是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守御千户把守,兴修城池,人员稠密,很是兴盛。到清顺治年间,裁撤守御千户所,慢慢流于平庸了。以至于到了后来,它还有一个令人心酸的别称——薯村。所谓的“薯村”,就是因为永安村的贫困状况,村里村外的人们便调侃开了“薯村薯村,以薯养村”,这是真实的写照。

这个“薯”,不是指单一杂粮,而是囊括了可以拿来食用的根块类作物,如红薯、木薯、毛薯、芋头等薯类。永安地处北部湾畔的沙田半岛,海岸线长,但这一带没有河流,因而水田比较少,种田靠天吃饭。这里基本是旱坡地,适宜种植薯类。先人们曾经花大力气围海造田,但历经艰辛之后,围海造出来的水田,风险大,成本高,很难改良土壤。因此,永安历来大米短缺。

新中国成立后,永安村坡多田少的现状还是没有多少改变。水稻的栽种技术差,产量不高,还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每次台风过境,海潮漫过海堤,摧毁田里的庄稼。这样,日常生活就靠坡地上种植的薯类作物了。薯类植物含水量多,时间一长会腐烂,不宜久存。于是,收获之后赶快切片,晒干,储存,能够备足一年的用量最好。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几口大缸,用于储藏这些薯干。每天按量拿出来煮,一家人食用。逢年过节时,需要做一些籺类来祭拜神祇和祖宗,因为少糖缺米的缘故,村民只好用薯类来制作供品。永安人发挥了聪明才智,将大个的鲜红薯带藤束成串,晒上一个月,将水分晒干,再挂一个月,让薯块内部转化出葡萄糖,然后煮熟去皮,加入些米粉,和面做成籺。还有另一种做法,将红薯干打成粉,做成煎饼。也做些木薯籺(用木薯粉和好,捏皮,包上萝卜青菜,呈饺子状)、牛皮糕(用木薯粉搓和捏团摊薄,再煎烤,撒上点黄糖,卷起便成,类似肠粉)来吃。有趣的就是窑红薯,到了星期天,邻居几个小伙伴一起放牛,把牛赶在草坡上,就进入生产队的红薯地里,把红薯挖出来窑着吃,或者放到草木灰上烤着吃,这也是我们难忘的童年记忆。不过,不是所有的薯类都能吃,比如薯狼和芭蕉头。薯狼是一种含有一定毒素的薯科植物;芭蕉头虽然无毒,但很苦涩,难以下咽。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多种经营,促进了永安村经济的腾飞,很快就脱贫致富了。除了做好农业生产,还向海里要效益。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出海作业,收入可观。妇女们则下海挖沙虫、耙螺。村里新建了文化设施,广场舞跳了起来,曲艺队唱了起来,村民们幸福起来。还有,道路硬底化起来,路灯亮了起来,就连村里的环境整洁也美化了起来,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发布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其中永安村光荣上榜,这份荣誉无比耀眼。永安村,这座多姓氏的、曾经被称为“薯村”的村庄,大放异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