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他让茶香满邑城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云头山上种茶,一干就是12年
从无到有,他让茶香满邑城
农村大众报记者刘真真通讯员刘平5月25日晚8点,浓浓的茶香弥漫在平邑县鲁蒙茶业专业合作社上空。这里正在炒制的,是合作社当日新采的鲜茶。
从石漫荒山到茶树漫山,12年来,这家落户云头山的合作社走出了一条逆境发展之路。如今,该合作社生产的绿茶已成了平邑老百姓的“口粮茶”。
用自然农法种植生态茶
1974年出生的王剑峰是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莲花峪村人。巨峰镇是日照绿茶的核心产区,而莲花峪村更是家家户户都炒茶,王剑峰就是在茶香弥漫的环境里长大。
后来,成为平邑女婿的王剑峰来平邑走亲戚,发现这里土壤较厚,气候温润,水也很好,适合发展茶产业。于是,2011年,37岁的王剑峰来到平邑县仲村镇依山庄村,埋头在这里的云头山上种茶,一干就是12年。
那时候,这里还是一座荒山,平邑也没有种茶的。来云头山的第一年,种的茶死了90%,但王剑峰并没有被困难吓退。他仔细寻找原因,发现茶树死因不是水土不服,而是干旱。于是,他又下定决心引水、修路。
如今,生态绿茶已经长满山坡,它们在石头缝里扎了根、发了芽。王剑峰带领当地村民,成立了平邑县鲁蒙茶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经发展起200余亩自有茶园、600余亩金银花,王剑峰要求所有基地都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种植。
为了追求口感,王剑峰用自然农法种植生态茶,拒绝发展大棚茶。他的茶树全部是露天种植,采用抗冻品种,寒潮来袭时,他会为茶叶覆上玉米秸秆。在追肥上,以土杂肥、豆粕、豆饼为主,且用草覆盖。
每年4月初至10月上旬,是茶厂最繁忙的时节,萎凋床、杀青机、揉捻机等都在紧张地工作着。茶师傅是合作社专门从日照聘请来的,拥有30年炒茶经验。
金银花红茶炒制成功
平邑县盛产金银花,当地人一直想开发金银花红茶,但因难度极高,一直没有人做成功。
无限风景在险峰。越是困难,王剑峰越是喜欢挑战一把。他到日照、泰安等地取经,并把自己关在茶厂的车间搞试验。这期间,他做了多次探索,也“瞎”了很多料,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超过20万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半的苦苦摸索,2014年秋天,王剑峰终于将金银花红茶研发成功,他为该茶取名为“邑城红”。
这是一份平邑人的家乡茶。2022年,仅“邑城红”这一个单品,合作社就卖了近300万元。如今,他又将“金银花蕊茶”“百合花发酵茶”研制成功,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王剑峰比较爱钻研,思想比较超前,今天的成就是他一点点攒下来的。”仲村镇人大副主席齐宜磊说。
一年销售600万元
“城里抓销售,地头抓生产。”头脑活络的王剑峰深知销售的重要性。好东西只有卖出去,才能带动群众致富。目前,合作社总共聘请了25名员工,除了10名搞生产、2名负责财务外,其余13名员工全部搞销售。
在平邑县,无论走到哪家超市,哪个乡镇,都能看到合作社的茶。目前,销售范围逐步扩至费县、新泰、泗水等地的大小超市。
多年来,合作社聚力打造让普通人喝得起的茶叶。拿起一袋半斤装的绿茶,王剑峰骄傲地说:“我们这款茶年销量在2万袋左右。”除了在大大小小超市铺货,王剑峰还在平邑县城内开了两个专卖店,其中一家店开在县城最繁华的商业街莲花山路上,一开就是12年。
鲜爽的口感、亲民的价位,让鲁蒙合作社的茶在这座小城迅速走红。去年,合作社年销售额近600万元。
下一步走农旅融合路
今年入春以来,来合作社研学的团队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500余名中小学生。这是王剑峰和社员们始料未及的。每次孩子们来到茶园,王剑峰总是耐心地为大家科普茶文化,并请茶师傅为大家演示炒茶技艺。孩子们走的时候,他还为每个孩子送一份小茶礼。
只有把产业做大,大家的致富梦才能长久。今年4月26日,旅游公司来到云头山了解茶产业发展,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我要带着乡亲们筹建茶文化馆、茶种科普园,打造鲁蒙农旅产业园,让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成为小而美、可复制、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这位山东汉子的话语朴实无华,但掷地有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