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疾病重在“症状”,可以尝试通过中医治疗,建议知晓
提起中医,是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但大多数人,也仅仅是将中医当做“文化传承”而已,对中医的信赖程度,并没有西医高。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的科学观念日益牢固,“有理可据,尊重理性”的西医,自然更符合社会的潮流,因此大多数人看病,都更倾向于西医。反之,中医之所以覆盖程度不如西医,是因为很多内容“不科学”。

“不科学”的中医,到底靠不靠谱?
之所以说中医“不科学”,其实是因为它的内容中,包含很多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比如中医中有一种药材叫做“浮麦”,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干瘪的小麦,放到水中就会浮起来。
这样的东西看似没用,并且和普通小麦没什么区别,但中医就是将其用在固表,益气,除热方面,并且效果显著。如果用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解释,说不出个所以然。
又比如口腔溃疡这一疾病,西医并没有找出具体病因,因此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而根据《伤寒论》的记载,以薏米,大枣,黄芪,地肤子等药物制剂服用,可“次日退肿”,口腔溃疡的症状也得到了非常有效地缓解。
从以上2个例子看来,中医在现代医学的眼光中,的确看起来“不科学”,但在某些疾病方面,且实打实地能够起到作用。
根据柏拉图洞穴理论的说法:“人类只愿意相信已有的事实”。西医就属于研究已经发现的“已有的事实”,而中医很多的医学理论,可能是中医自己都无法解释的东西,属于“未被发现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研究意义要比西医更大。
但是,这并不是贬低西医的意思,两者都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添砖加瓦”,只是中医和西医的医疗角度不同,造成了现如今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从医学角度看,西医和中医,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它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疾病的切入方式:
西医对于疾病的切入方式,往往是从病因入手的,通过病因,了解具体的疾病,然后着手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
换句话说,只有知道了造成疾病的原因,才能针对性地治疗。因此西医所治疗的疾病,大多都可以知道根本的原理,让人一目了然。
但中医却不同,中医自古以来,诊断方法无非“望闻问切”四种,这四种无一例外,都是对现有症状的剖析,从“症状”来判断治疗方法,是中医的主要方法。因此中医虽然有很多治疗成功的案例,但是因为缺乏对病因的深究,因此很多原理至今不清。
总结来说,西医大多从病因入手,而中医大多从症状入手,这是二者的区别,同样没有优劣之分。也正是中医从症状入手的方式,决定了它可能会比较“玄学”,部分病因无法解释的疾病,通过中医反而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3种疾病重在“症状”,可以尝试通过中医治疗
①脾胃类型疾病
比如消化不良,腹泻,腹胀等。脾胃类型疾病的病因繁多,西医很难找出具体的原因,而中医针对症状治疗,往往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
且中医有一定的针对性,即“一人一方”的观念,通过对个人症状的契合治疗,用中药调节脾胃升降,效果会很可观,例如黄芪,党参,白术等,养胃健脾,是不错的选择。
②情绪类疾病
例如长期情绪憋闷,气郁烦躁等,西医针对情绪类疾病,并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法。而中医会从降火解毒,清淤顺气方面,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调理情绪,比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都是典型的舒缓气血型药物,例如《东医宝鉴》中提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指的就是情绪方面的治疗方法。

③非器质性疾病
什么是非器质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在去医院检查后,无论CT还是肠胃镜等,都没有发现明显的病因,但身体却依旧有例如腹痛,盗汗,失眠等症状。这类疾病,就叫做非器质性疾病。
非器质性疾病,也是很符合中医以“症状”为重的治疗观念的。通过针对症状来选择药方治疗,或能比西医起到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中医虽看似“玄”,但其中亦有科学和道理,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去看,适当地选择中医,来治疗症状型疾病,或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值得信赖。但是这也有前提,中医容易被滥竽充数,还请选择靠谱的大型中医院,或资历雄厚的中医进行诊断,切勿贪图便宜,以免耽误自己的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猫 73岁王微微带女儿看球,穿紧身裤秀“竹竿腿”,和女儿并排如姐妹
-
人 安徽太湖:患者亟需救治 医护挽臂献血
-
海 健身教练每天逼90岁母亲做运动:早晚走3公里 还要踢拳做操
-
人 两岸夫妻执着“原味”小吃:冀两岸民众产生更多的美食交流
-
儿 这种“鲜奶”喝不得!容易感染细菌不说,严重的还会影响发育
-
人 水果当饭吃,饱腹又减肥?
-
腾 吃叶黄素对眼睛好?确实有点用,但别期望太高
-
人 @厦门人:TA又来了!别吃也别碰!感染后严重可致脑膜炎
-
会 55岁李若彤晒健身成果!穿运动内衣太性感,背部肌肉明显充满力量
-
人 时刻保持战斗力 为社会筑牢健康防线
-
药 总是反复发作荨麻疹,痒得受不了,要怎么办才好?
-
人 流感优势毒株转换、人群免疫水平较低…… 专家解释为何海南近期流感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