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冷面香四方
本文转自:黑龙江日报
产业振兴加速度 食品产业| 味蕾龙江·鸡西大冷面
一碗冷面香四方

□本报记者 丁燕 孙伟民
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枚窄窄的邮票;在席慕蓉眼里,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而在鸡西人的心中,乡愁是一碗冷面。
细细圆圆的面丝,浸在暗红色的汤里,汤面上飘着芝麻、香菜、黄瓜丝、辣白菜。一口冷面入口,弹性十足、凉爽清淡、顺滑润喉,而其中的辣、咸伴以微甜立刻唤醒味蕾,再配上冷面菜,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冷面早已成为鸡西的一张名片、一种代言、一个纽带、一座桥梁,让人感受到鸡西人火辣辣的热情,也让世界看到更好的鸡西。
前世今生
5月10日清晨,鸡西在阳光的照耀下苏醒了。七点多钟,鸡冠区园林路“朝鲜族大冷面”的拌菜师王晓斌,已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把切好的干豆腐片放进直径四五十厘米的大圆盆中,撒上盐、味精、白砂糖,倒上辣椒油。双手从盘底插入,被轻轻捧起的干豆腐在低空中翻转。店里有28种辣菜,拌菜动作,王晓斌每天要重复上千次。
鸡西的干豆腐与别处不同,厚厚的,咬上去更筋道。干豆腐辣菜,是食客们的挚爱。“干豆腐怕碎,拌菜时力道要轻。”王晓斌51岁,干这行近20年,有一套拌菜独家秘笈。
“鸡西冷面第一家,冷面辣菜王中王。”凭借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口味,“朝鲜族大冷面”吸引了众多拥趸。“我们家最火的时候,没有座位,得站着吃。” 冷面馆管理者、58岁的王玉杰回忆起十年前冷面馆火爆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14世纪初,朝鲜贵族食用的凉面传到民间。相传1925年,姜庄氏改良制作技艺,将朝鲜族的特色食品带到了鸡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族人金奉元在鸡西第一个挑起了“冷面”的店幌,这是一家私营饭店。1956年,公私合营,这家冷面馆与国营饭店合并。这,就是朝鲜族冷面馆。面馆职工针对煤矿工人多习惯咸口的饮食特点,开发并培育形成了鸡西冷面独有的咸口和酸甜口相搭配的口味,改进后,经过几十年的推广,成为鸡西独具特色的地方口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