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预防结肠息肉应注意5点,建议告知家人

2022-10-02 22:51 来源:明珠号 小肆说健康

其次,遗传学研究表明结肠息肉具有遗传性,既往患有结肠疾病的家族其后代患有结肠息肉、结肠癌的几率较大,因此这类人群是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的高危人群。

第三、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诱发结肠息肉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长期摄入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人群患有结肠息肉的几率较高,这是因为高脂、高蛋白的食物进入肠道后更难以被消化吸收,导致滞留肠道时间过长,更容易引起对于肠道黏膜的刺激。

最后,多种肠道疾病也是诱发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如克罗恩氏病、慢性菌痢、肠结核等,这些人群的肠道黏膜受损严重,更容易发生异常增生,形成赘生物。

根据病理检查分类,结肠息肉可为腺瘤性、炎症性与增生性三大类,其中炎症性与增生性的结肠息肉较为常见,这两种息肉的癌变率较低,多属于良性病变;腺瘤性结肠息肉是公认的结肠癌前期病变,其与与结肠癌有直接相关性,癌变几率较高。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种结肠息肉直接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如果发现结肠息肉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切除,并且送往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

二、注意结肠息肉的4个早期表现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治疗结肠息肉的原则,并且结肠是人体排泄大便的必经之路,因此早期的结肠病变可以直接影响的大便性质、排便次数等,特别是结肠息肉的高危人群,如果你的大便出现以下4种异常表现,则可能是结肠息肉的信号。

1、大便次数异常增多,每次排便量不多

正常成年人的每日排便1-2次即可,但是存在结肠息肉的人群在早期会出现排便次数的异常增多,一般在每日3-4次,这是因为肠道中粪便容易刺激结肠息肉,导致结肠发生收缩,产生便意,导致排便次数增加,但是每次排便量不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