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逆境不言弃 初心致匠心

2023-03-27 09:59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桂林日报

一对全州夫妻的红油米粉店刚开张即遭遇疫情,熬过三年迎来“春天”——

逆境不言弃 初心致匠心

李女士正在为食客制作红油米粉。开栏语

是什么让你对一座城市念念不忘?也许不是高楼美景,而是那些散布在街头巷尾,看似不起眼,却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光彩的“小店”。

犄角旮旯里的小饭馆、马路边的冲印店、转角处的米粉铺、巷道里的裁缝馆,又或是家门口的小卖部……每一家用心经营的小店,都给桂林这座城市带来满满的烟火气;每一家暖意流动的小店,都藏着人们真正的生活,演绎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每一家有些年头的小店,都承载着街坊四邻的独特记忆。

即日起,本报推出《小店故事》专栏,记者探访扎根于桂林的各色小店,聆听个体经营者们那些励志暖心的开店故事,并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去记录一座城市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本报记者张婷婷 文/摄

每天凌晨5点,位于叠彩区芳华路的全州现榨红油米粉店灯火通明。店主蒋中连与妻子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备料、炒酸、蒸粉……忙得不亦乐乎。“要赶在7点前让第一批客人吃上热腾腾的粉。”蒋中连说。

红油米粉是全州传统风味小吃,制作工艺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作为地地道道的全州人,蒋中连与妻子从小吃红油米粉长大,在外打拼的日子里,夫妻俩做过糖烟酒批发、红木家具销售等生意,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总能被一碗红油米粉治愈。几年前,两人开始将目光投向餐饮业,希望把家乡的味道带到桂林、带给更多全州人。

抓起一把湿米粉,放进滚烫的热水里浸泡、搅散后捞出,将事先烹制好的黄豆、肉末、汤加入碗中,再浇上一勺红油,随意搭配酸豆角、萝卜丁等配料,一碗全州红油米粉就做好了。“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尤为讲究细节,粉、汤、红油都是米粉好不好吃的关键。”为了做好一碗红油米粉,夫妻俩不仅跟在桂林开粉店的亲朋好友请教“生意经”,还多次往返全州,向几个师傅学习熬制红油等技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听取多方意见建议,不断调整和改善米粉的口感。

经过大半年的调查、试验和筹备,他们的小店终于在2019年12月开业。正当蒋中连和妻子想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却打乱节奏,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一开业就面临停业,直到第二年5月才重新开门。”蒋中连的妻子李女士回忆说,那时候,小店的租金每个月要四五千元,加上家里的开支,压力很大。

“既然决定做了,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就是春暖花开。”在疫情的冲击下,餐饮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满大街都是“旺铺转让”,就连隔壁的粉店也五易其主,但蒋中连夫妇从没想过放弃。他们发扬打不死的“小强精神”,抓住歇业的空窗期,从选材、蒸粉、炒酸料到熬制汤料、红油,一门心思钻研美食的味道。

在度过一个超长“假期”后,小店重新开张,夫妻俩特别振奋,终于可以在实战中检验成果,了解食客们的多元化需求。在卖粉的过程中,他们积极询问食客意见,不断对照改进,对于一些提出好建议的食客还给予免单感谢。

如今,蒋中连夫妻的粉店已慢慢有了起色,每天都能卖出三百碗左右的红油米粉。李女士坦言,开粉店是辛苦也是幸福的。辛苦是因为几乎全年无休,从凌晨5点干到晚上8点是常有的事;幸福在于这份小生意不仅让他们的生活有奔头,一碗冒着热气的红油米粉也能温暖食客的胃,慰藉更多像他们一样在外打拼的家乡人的心。

“我们连疫情都熬过来了,未来还有什么熬不过去的?”面对未来,蒋中连夫妻充满信心,他们将继续钻研红油米粉的技艺,努力把家乡美食的味道发挥到极致。下一步,他们还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开分店,在桂林众多米粉店中实现突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