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吃海,青岛顶流美食文化

2023-04-10 06:14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有故事的吃海记

有些海鲜,比如蛤蜊、鲅鱼,并不是青岛这座城市的独有。但是青岛却热情而投入地将这些在民间有着丰厚群众基础的海鲜,赋予有灵魂、有内涵的文化韵味。因为这些人文基因的加盟,蛤蜊节、鲅鱼节、海蜇节、拉网节等也就拥有了地域的文化符号标签,使得青岛这座城市的吃海记,有了更多可以回味的故事。因为有故事,依海而生的青岛,在大海洋叙事里更加名至实归。

在青岛,你以为鲅鱼只是美味的海鲜吗?错。这种漂亮、排场、铮亮的大鱼,当然是一种常见的美食。但对于青岛而言,鲅鱼更像是一种宠物,集中了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地域文化和人情文化。因为,青岛的男人如果生了一个女儿,人们除了祝贺他加入“老丈人协会”外,还会恭喜他,今后有女婿“送鲅鱼”孝顺了。青岛人都知道,每年春季鱼汛初到时,女婿都要登门给岳父岳母送新鲜鲅鱼,此风由来已久,年年如此,已成习俗。

在青岛有一个名声响亮的“红岛蛤蜊节”,赋予了蛤蜊高光的时刻。蛤蜊可算红岛“风物志”代表。北宋《物类相感志》中记有腌蛤蜊法在此地一直有所流传。经年的耕海牧渔,令“红岛蛤蜊”成为岛城知名的海洋地理品牌,民间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每年仲春的蛤蜊节,讲好海鲜故事的美食文化活化利用,带来了一个区域的旅游红利,拉动了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形象。

说到蛤蜊,不得不提到海鲜对于青岛方言文化的影响。把蛤蜊叫作“gala”也只是青岛人的专利,这个典型的地域方言,成为检验是否青岛土著的标准之一。外地人融入青岛的当务之急就是学会说“噶啦”(gala),因为只有让口语带有“蛤蜊味”,才能恰到好处地嵌入这座城市的心灵深处,才能阅遍城市美食文化的春色。以蛤蜊为例,几乎每种小海鲜都会有一个本地方言,或者说都有一个惟妙惟肖的青岛“小名”、俗名或绰号。许多海鲜一旦有了自己的“青岛方言”,便迅疾拥有了地域文化的气质。

有时候,方言文化的意义在于小海鲜的本土化融入或者说是防伪标志。青岛人所说的蛎虾学名鹰爪虾,在一些地方俗称鸡爪虾、红虾、沙虾、壳虾,在青岛民间是可以与蛤蜊相提并论或者说平分秋色的一类小海鲜。牡蛎和生蚝也是一种海鲜,青岛人谓之海蛎子。南方沿海称之为“东海夫人”的贻贝,在青岛本地叫海红,听上去很像某个青岛邻家女孩的名字。

的确,海鲜为代表的美食风情,是青岛活色生香的文化标签之一。如果说最近出圈的淄博烧烤带火了这座城市,那么青岛丰饶的海鲜美食更是自带流量密码,几乎每种海鲜和海味小吃都有各自的话题。只不过目前,关于海鲜美食的时尚文化概念,缺乏假以时日的整合与沉淀。毕竟,青岛的美食文化贯穿的是一座城市的市民文化、草根文化、海洋文化和网络文化。这是青岛人从心底生发的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执念适用于青岛的海洋概念,也适用于青岛人的海鲜情怀。海与海鲜的和谐相悦,是这座城市原汁原味、鲜美无比的美食文化底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