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秋已至暑未减,热湿燥共存,适合煲什么汤?

2021-09-03 10:44 来源:明珠号 人民资讯

这段时间,在北方已经暑热渐消、秋意渐起,白天阳光仍热辣辣的,但是早晚已有凉意,节气上可以叫做“争秋夺暑”,意思是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不过在岭南地区,这种气候的变化没有那么明显,早晚仍是溽热难耐,动不动就是一身汗,下雨的时候更是湿热交蒸。

不过一些细心读者会注意到,不下雨的时候,皮肤和喉咙时不时会有干涩、缺水的感觉。也正是因此,有不少人在这段时间很容易生病,一些家长们也会感到苦恼,不知道该如何煲汤,也不知该如何给孩子添减衣服。

天气特点: 热、湿、燥共存

要想知道这个时节如何调理,得先知道这段时间的天气特点。总的来说,这段时间的天气特点就是暑热、湿困和燥邪共存、交杂。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张伟介绍,这段时间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特别是在不下雨的时候,仍有很多高温晴热天气,即通常说的“秋老虎”。夏末初秋,岭南地区雨水仍不少,一旦下雨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交蒸为特点,人会感到很难受。

与同样湿热的夏季不同,干燥是秋天气候的一个基本特点。夏末秋初就会出现,下雨的时候湿热,一段时间不降雨,就会燥热。“燥易伤肺”,这就是很多人这段时间会感到咽干舌燥、声音嘶哑、想多喝水的原因。

调理原则:清热、健脾、润燥

结合天气的特点,对于大部分人群,这段时间的调理原则就是清热、健脾和润燥。

张伟介绍,在“秋老虎”盛行期间,仍要特别注意防暑防晒,应注意避免长时间在日光下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中工作,以免中暑。

饮食中也可以加入些清热的食材,但是清热要适度,不能像盛夏那样一味清热解暑,像木棉花、夏枯草、野菊花等食材都不宜用太多,以免损伤脾胃功能。另外,也不可过分依赖空调、冷饮,否则会伤害体内的阳气。

祛湿也不建议用太多赤小豆、绿豆、扁豆、薏米等偏寒凉的食材,可以通过选用淮山等健脾的食材来达到祛湿的效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