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穿越三百年,探寻自贡荣县黄氏陶人生生不息的制陶足迹

2022-11-09 15:34 来源:明珠号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远古的忧思,沧桑的感叹,润爽了岁月的心脾。穿越近三百年的岁月时空,踏着自贡荣县黄氏陶人的足迹,去探寻约荣县黄氏土陶根脉。

11月2日,虽是深秋,但天空放晴,风和日丽。从荣县出发,直奔小井沟水利工程旁边的红豆树村,去看、去听、去感受黄氏祖先土陶制作场景。

寻溯荣县五四陶厂的前身

经过国道G348,经县道去荣县西北的保华镇,再沿蜿蜒平坦的村道向前,还要经过一段杂草丛生的泥泞路,颠颠簸簸便到了一个叫“老坛罐窑”的地方,就是以前的保华镇红豆树村1组。

车停在刚好四个轮子宽的小路上,路边比车还高的马儿杆(一种杂草)淹没了越野车,打开车门,马儿杆花撞落在身上。

四川黄氏陶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万雄(黄氏十代制陶传承人之一)跨出车门,扒开杂草,手指前方20米的地方说,这里(废弃的陶厂)就是荣县国营五四陶厂的前身。如果不是黄万雄介绍,还不知道杂草丛中有这么一个古老的陶厂。黄万雄说,这窑子距今有200年的历史了,历经几代黄氏土陶人无数次的改造、加固,新中国成立后又经政府收回扩大规模办成国营企业才成了这样的规模。

木头串架支撑、石棉瓦(以前是土瓦)盖顶的土陶厂棚房,约500平方米。这座简易的厂房里,最有历史厚重感的,便是那呈长方形的土窑了。

土窑,垂直于厂房最左,由于时间久远,窑门上拱的砖已经掉落了部分,脱落处露出火焰淬炼的痕迹,仿佛还能看到当时那熊熊燃烧在炉膛里的烈火,窑门口还散落着呈圆柱型高约60公分的陶器。黄万雄说它叫“窑座”,用在窑里承放被煅烧的陶坯。“窑座”中心是空的,便于炉火煅烧陶坯,这是祖先发明的。千百次的煅烧形状依旧,那道道裂痕和依附在外表上的“火焰泡”仿佛在向后人讲述岁月的沧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