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就着《且饮记》, 喝一杯威士忌

2023-03-26 10:28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合肥晚报

冯铁腿,姬疯子,洺流苏、雕公等等酒疯、酒鬼、酒仙、酒痴,即便身边没有,起码也听说过,可这酒阎王,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可又如此真实地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穹下,同一块土地上。

“他喝酒从不吃菜,就一个大盐疙瘩。喝一口酒,舔一下盐疙瘩,再喝一口酒,再舔一下。一个蚕豆大的盐疙瘩,够他就酒喝一个月的!”

我也一杯在手——和酒阎王有一比,没有下酒菜,我喝的是威士忌。

相对于兑苏打水的水割,这种喝法叫冰割。酒吧里,高尔夫球那样的冰球是调酒师用锥子砸出来的,我用的是冰块,琥珀色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推动冰块,撞击杯壁,发出清灵的响声,鼻腔里开始弥漫北欧海岛烟熏泥煤的气味,冰块因微小气泡呈白色而非晶莹透明——好在所有的瑕疵都可以用优雅而细致的想象来抹平。

无需一粒花生米,或茴香豆,洋酒自带闲适、优雅,此刻来一支古巴雪茄是最理想的,马尼拉的冒牌货也行,可惜都没有,但我有这本散发着烧刀子气味的《且饮记》。

《且饮记》是一组人物线描连环画,明清笔记小说风格,皖北药都与酒有关的故事,传奇,人生百态。我幻想这些酒友聚在一起,举杯畅饮,会是怎样的热闹,会闹出怎样的纰漏和洋相,引发出怎样的悲喜剧。他们独立成篇,自带主角光环,又如同一群某部史诗级长篇影视剧的特邀群演,有正脸,有《茶馆》似的过耳不忘的经典台词,却都卑微,边缘,永远不是生活的主角。

“喝早酒的八哥”一篇中,有人感叹“爱喝酒的人,谁没有伤感!”——在那片历史和传奇远比物质财富丰饶的土地上,底层生存,命运多舛,人人都有伤感,只是喝酒人的伤感更浓稠更醇更俨罢了——一杯在手,就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小亮光,润滑剂以致麻醉剂。

《且饮记》中的舔盐疙瘩就酒的酒阎王是一个寡汉,一生除了劁猪骟狗,就是喝酒。按理说,他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不至于买不起一点儿下酒菜吧?

父亲回答作者的提问说,“人啊,各有各的活法,都一样了,人世间还有个啥意思!”

人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我想,父亲故意回避了一个不忍揭示的真相——穷。酒阎王的酒是他的理想,他的抗争,而盐疙瘩,则是不得不舔的苦涩现实。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早晨,我去一间早点铺喝豆浆。小桌子对面坐下两位满身尘土的建筑工人,他们各自要了一笼包子,一次性纸杯里倒满了,一仰脖子,干了。十多元一瓶的那种,辛辣的气味勾得我差点吐了出来——他们下夜班了,喝一杯刚好回去睡觉。

我想吐,因为虚弱至极,前天晚上我喝醉了一夜都没睡好。有人说职场酒文化的本质,就是强者逼人喝酒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和控制力,弱者用自虐式主动喝酒来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服从。我同意这个说法,我就是那个屈辱的弱者,再好的酒都是罚酒,远不如对面两位兄弟的烧刀子来得酣畅解乏。但我和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说也都是难兄难弟,都是生活的劳碌者和奋斗者。

这瓶单一麦芽威士忌是我的一次小小的消费升级。以往喝杰克丹尼,波本,都是调和型的,无论价格和口味都是大众化的,比普通白酒还要便宜。亨弗莱鲍嘉在《马耳他之鹰》中扮演的侦探,进门喝一杯,就是这类便宜货。还有朗姆酒,让我想起海盗和探险家;龙舌兰,墨西哥毒枭巢穴里的卧底警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仪式感与想象。

《且饮记》写酒中神鬼仙痴,展示的是他们的生命姿态和命运轨迹,沙漠掘井一样对安逸、快乐,美好和幸福的追求;我装模作样端一杯洋酒——姿态可能不是那么上进,也未尝不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恩。

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借小凡兄的《且饮记》,喝一杯威士忌。不论是烧刀子,还是泥煤烟熏威士忌,都是生活之酒,生命之水,且饮,且记。

凌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